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 20世纪初的文艺思潮和运动。流行于意大利,影响到西方各国。未来主义的发起人是意大利诗人、戏剧家F.马里内蒂,美术方面的代表人物有C.卡拉、U.博乔尼、G.巴拉、G.塞韦里尼等。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号召创造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宣告未来主义的诞生。翌年2月11日,由卡拉、博乔尼、L.鲁索洛、巴拉和塞韦里尼在米兰签署的《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发表,呼吁画家们发展未来主义的风格。同年4月,发表《未来主义绘画的技法宣言》。1912和1914年,又分别有关于雕塑和建筑的宣言发表。1911年秋博乔尼、卡拉和鲁索洛从米兰到巴黎研究立体主义。1912年2月,在巴黎举行首次未来主义展览,并先后在伦敦、柏林、布鲁塞尔、汉堡、阿姆斯特丹等10余处巡回展出。之后,又相继组织了2次未来主义展览。马里内蒂于1914年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访问和发表演讲。这些活动,都扩大了未来派在欧洲各国的影响。
        
  未来派认为,20世纪初工业、科学、 技术、交通、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时代的特征是机器和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速度、力量和竞争。"我们宣告,由于一种新的美感,世界变得更加光辉壮丽了。这种美是速力的美。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车框上装着巨大的管子,像是许多条蛇在爆发地呼吸......如机关枪一般风驰电掣的汽车,比带翅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更美(1909年,《未来主义宣言》)。"他们把战争、暴力和恐怖都看作是摧毁旧世界,创造新未来所必需的手段,都给予赞美和歌颂,认为"战争是使世界唯一的洁身之道","伟大的交响乐",宣称他们歌颂"敢作敢为的运动,狂热的失眠,急速的脚步,翻筋斗,打耳光,拳斗。"
  未来主义全盘否定传统文艺的价值,认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存的文化都是腐朽、僵死,与现时代的精神不相容的。他们的口号是"摒弃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反抗和谐和趣味高雅,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未来主义的美学主张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有相同的地方,只是他们特别强调表现运动和力量,口号更激烈,纲领更明确,虚无主义的色彩更浓厚。
  未来主义的理论反映了一群意大利的年轻美术家要求创新的意图。他们不满足意大利文艺在19世纪停滞不前、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状况,希望本民族的文艺跟上前进的步伐。他们的艺术追求,也确实受到工业和科技革命鼓舞的一面。但是,未来主义又是在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出现的,它既多少反映了意大利民族自我觉醒和自我奋起的精神,又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历史转折时期徬徨、不稳定、虚无和偏激的弱点。H.贝格松强调直觉在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和F.W.尼采强调人的自由本能、力的欲望以及摆脱一切道德法则,肯定、相信过去被禁绝、受鄙视和诅咒的一切的主张,对未来派的影响很大,作用也是双重性的。一方面促进和鼓舞了文艺家们大胆探索和求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使未来派染有浓厚的主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在政治倾向上,未来主义有左翼和右翼。其右翼适应了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贪婪的扩张野心和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狂热情绪。当1912年意大利政府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时,马里内蒂等一批未来主义者发表宣言,表示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未来主义作家和艺术家狂热地欢呼这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并志愿到前线作战。1918年,马里内蒂等人建立未来党,与B.墨索里尼合作,一些未来主义文艺家用作品为法西斯作政治宣传。
  未来主义从其发端时日起,就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但不同于关注机械的静态美的立体主义,他们对运动表现出狂热的情绪,他们利用立体主义的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未来主义在初期,还采用了新印象派的点彩手法。典型的未来主义作品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用一系列的波浪线和直线来表现描绘光与声音,表现人们在迅疾的运动中所感觉到的印象。
       
  巴拉是从新印象主义转向未来主义的画家,是油画《拴着皮带的狗》的作者。他描绘一只奔驰的狗和女人的足,将一连串的运动凝缩成一个个变化的阶段,画面奔跑的狗有几十只脚。塞韦里尼是融汇了立体主义语言的画家,他善于用几何形的语言表现动态。卡拉是联系未来主义与形而上画派的桥梁人物。画家和雕塑家博乔尼是未来派中的核心人物,也是1912年4月发表的未来主义的雕塑宣言的作者,他的一系列宣言、文章和言论,收在文集《未来主义的绘画和雕塑》中;他主张要从力动的观点来表现客观事物,建议更多地采用抽象符号,《空间中连续的形》(1913)是他表现运动中错综复杂的印象和连续动感的代表作。未来主义对达达主义、德洛内的俄耳浦斯立体主义、俄国的光线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都有一定的影响。俄国的未来主义运动以及与之相近的抽象构成主义,都受到它的推动。

为您推荐

柏林未来奖(新闻)

柏林未来奖:它的前身为“柏林国际电视节奖”,1969年起改为现名,由原自由柏林广播电视台和联邦德国电视二台主办,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3月举行。其目的是鼓励制作优秀的探讨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及面向未来的广播电视节..

塔希主义

塔希主义 : 西方抽象绘画的一种技法。源于法语的Tache(意为斑污、斑点)一词,指用偶然的彩色斑点和色块所形成的绘画。塔希主义既反对传统艺术的再现,也反对几何抽象主义先入为主的观念,它更接近美国的抽象表现..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文艺流派。倡导人为罗马尼亚诗人T.查拉。查拉在1918年 3月23日发表的《达达主义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

抽象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 : 20世纪40~50年代的美术思潮,最先出现于美国,影响波及欧美各国。抽象表现主义重视创作行为本身的意义,与超现实主义提倡的自动画法一脉相承,所以又有行动绘画的称号。因为它的发源地和中心在..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兴起的社会思潮和文艺运动,影响波及欧洲各国。涉及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各个领域。它从达达主义中吸收了反传统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克服了达达主义否定一切的..

照相写实主义

照相写实主义 :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艺术流派,又名超级写实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的描绘。R.马丁在1974年的超级写实主义展览的目录中写道:"超级写实主义把人置于照相机的视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