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兴起的社会思潮和文艺运动,影响波及欧洲各国。涉及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各个领域。它从达达主义中吸收了反传统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克服了达达主义否定一切的致命弱点,有比较肯定的信念和纲领,作为美术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传播最广。
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局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这种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艺术家们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强调"自动性书写",美术则强调偶然的结合,无意识的发现,梦境的真实再现,常常运用"拓印"的技巧。在手法上自由地使用写实、象征和抽象。
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是由医生兼作家A.布雷东起草的,发表于1924年。第一届超现实主义美术展览于1925年在巴黎皮埃尔画廊举行。参加的美术家有J.阿尔普、G.de基里科、M.恩斯特、P.克利、A.马松等。稍后两年,Y.唐居伊、M.杜桑 和F.皮卡维亚参加了超现实主义展览。20年代末、30年代初,R.马格里特和S.达利参加了这一运动。这两人常将事物移动其正常位置,使其脱离原来的功能意义,不合逻辑地加以并列和呈现,而且采用了近似拉斐尔前派的精细技巧,以制造一种奇特的效果。
布雷东起草的第二个宣言发表于1929年,他还出版了《超现实主义与绘画》一书(1928)。1926年,超现实主义画廊开办。1937年和1947年先后举办了重要的超现实主义展览。30年代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逐渐冷寂,但并未完全消失,许多美术家仍然活跃于艺坛,其中不少人为躲避德国法西斯的迫害,逃往美国,推动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和艺术技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艺术家如恩斯特、J.米罗等,反对法西斯势力,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触及了社会问题,发人深思。另一些人如达利,同情佛朗哥政权,在作品中流露出虚无和颓唐的情绪。在西方美术家沉陷于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纯形式试验的20年代,强调观念和主题意义的超现实主义崛起,对西方现代美术运动不无一定的积极意义,虽然它的观念和主题意义染有唯心主义哲学的浓厚色彩。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