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歌舞。
流行于北方汉族地区。主要在传统的春节、元宵节表演。因源于农民劳动生活中所唱之歌而得名。秧歌源远流长,大约有1000余年的历史。
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再到小戏,秧歌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942年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使秧歌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改革。1949年以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秧歌的舞蹈语汇,已成为舞蹈创作与教学的重要素材,秧歌也成了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节目,有的还登上了国际舞台。秧歌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两种。
表演者十余人到数十人不等。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种人物,手拿扇子、手帕等各种道具。表演时分大场和小场。大场是集体舞,变换出各种队形图案;小场是带有情节的小戏或舞蹈。
伴奏以锣鼓打击乐和琐呐吹奏为主。基本动作是挥臂跳跃,扭腰甩肩。因流行地区不同,形成了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山西秧歌等不同的风格。秧歌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的歌与乐都直接来自民间,舞蹈具有多种风格,是中国汉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风俗性的集体舞蹈,秧歌一直在发展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