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话剧运动②

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话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话剧运动。是中国话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是根据地戏剧运动的中心。1936年,人民抗日剧社等团体就演出了话剧和活报剧。“七七”事变后,大批进步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使延安的剧运更加活跃。稍后鲁迅艺术文学院及其实验剧团、抗大文工团、青年艺术剧院等团体相继成立,演出活动日益繁盛,有《流寇队长》、《雷雨》、《上海屋檐下》、《钦差大臣》、《马门教授》等中外名剧的演出。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剧运转向对民族化、大众化戏剧的自觉追求。演出有《同志,你走错了路》、《抓壮丁》等。1946年,大批戏剧工作者离开延安奔赴新解放区开展工作,揭开解放区戏剧运动的新篇章。晋察冀、山东根据地是群众剧运最活跃、创作成果最丰盛的边区。抗战胜利后,大批文艺干部从陕甘宁、山东等地随军北上,在新区开辟剧运,组成了东北文工一团和文工二团、华北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文工团等,配合新区开发,演出了大量老解放区的剧目,接着出现了一批反映土改、支前工作的剧作,有《反翻把斗争》、《战斗历程走》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戏剧批评理论建设始终与剧运实践紧密结合,也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劳苦大众的艺术形象成为舞台的主人。解放区的剧作表现出爱憎分明的立场、乐观高昂的斗志、纯朴真挚的情感,继承发扬红军宣传工作的传统,突出地发挥了艺术的教化功能,成为唤醒人民、鼓舞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由于解放区的话剧创作要求迅速地配合战争和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创作中难免存在着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及简单粗陋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看,是中国话剧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普及运动,并且创造出了成熟的大众话剧的形式,其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戏剧。

为您推荐

中国旅行剧团②

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话剧团体。1933年冬成立于上海,1947年在南京结束活动。创办时,主要成员有:唐槐秋,戴涯等。它是唐槐秋借鉴欧洲旅行剧团的形式在中国发起组织的民间职业剧团,完全依靠演出收入来支持全团的活动经费和生..

中国话剧②

中国话剧:话剧在中国是一种外来的戏剧样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被移植到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它沿着一条曲折的道路发展前进,出现了成批的优秀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和戏剧活动家、评论家。他们..

演员②

演员:运用戏剧表演艺术把剧本的文学人物形象创造成为舞台人物形象的表演者。演员一般都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熟练的表演技巧。在创作风格上,一般可分为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两种。演员和生活中的人一样,在自己身上都具有..

首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②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②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话剧团体。1949年4月16日成立于北京。前身是1941年延安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1943年剧院同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合并,组成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部分成员组成..

爱美的戏剧②

爱美的戏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的”一词,系英语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

演员技巧②

演员技巧:为培养和发展演员应具备的内部和外部创作素质,帮助演员掌握创造舞台人物形象(角色)的内部和外部技巧和创作方法所进行的训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是要演员创作所必需的内部和外部自我感觉的诸元素和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