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话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话剧运动。是中国话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是根据地戏剧运动的中心。1936年,人民抗日剧社等团体就演出了话剧和活报剧。“七七”事变后,大批进步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使延安的剧运更加活跃。稍后鲁迅艺术文学院及其实验剧团、抗大文工团、青年艺术剧院等团体相继成立,演出活动日益繁盛,有《流寇队长》、《雷雨》、《上海屋檐下》、《钦差大臣》、《马门教授》等中外名剧的演出。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剧运转向对民族化、大众化戏剧的自觉追求。演出有《同志,你走错了路》、《抓壮丁》等。1946年,大批戏剧工作者离开延安奔赴新解放区开展工作,揭开解放区戏剧运动的新篇章。晋察冀、山东根据地是群众剧运最活跃、创作成果最丰盛的边区。抗战胜利后,大批文艺干部从陕甘宁、山东等地随军北上,在新区开辟剧运,组成了东北文工一团和文工二团、华北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文工团等,配合新区开发,演出了大量老解放区的剧目,接着出现了一批反映土改、支前工作的剧作,有《反翻把斗争》、《战斗历程走》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戏剧批评理论建设始终与剧运实践紧密结合,也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劳苦大众的艺术形象成为舞台的主人。解放区的剧作表现出爱憎分明的立场、乐观高昂的斗志、纯朴真挚的情感,继承发扬红军宣传工作的传统,突出地发挥了艺术的教化功能,成为唤醒人民、鼓舞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由于解放区的话剧创作要求迅速地配合战争和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创作中难免存在着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及简单粗陋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看,是中国话剧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普及运动,并且创造出了成熟的大众话剧的形式,其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戏剧。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