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曲:一种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的多声部的复调乐曲形式。它起源于15世纪末复调声乐曲中开始采用的模仿进入(这种做法相继出现在器乐里切卡尔、坎佐纳、随想曲等中),并由此逐渐演变,形成赋格曲。赋格曲约于17世纪始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至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为后人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技术思路和音乐逻辑结构。自巴赫以来,赋格曲的内容丰富,主题富于个性,和声的运用范围有所扩大,确立了展开部、再现部的调性布局,成为一种极具逻辑性的对位作品形式。赋格曲由主题及其答题、对题这三者之间模仿关系的发展构成。一般有二段式、三段式赋格曲,第一部分为呈示部,第二部分为发展部,第三部分为结束部或再现部(此部分为三段式赋格曲所独有)。赋格曲有以下几种类型:(1)单赋格曲,即根据一个主题创作的赋格曲;(2)二重赋格曲,即根据两个适合作二重对位的主题创作而成;(3)三重赋格曲,即根据3个适合作三重对位的主题创作而成;(4)小赋格曲,即呈示部与赋格曲相同,只是发展部主题进入次数少,发展变化不大,整体篇幅较小。这四种类型可作为完整独立的作品,或套曲、组曲、奏鸣曲、交响曲的一个乐章。此外,还有一种称做赋格段,是主调音乐中以模仿手法、采用与赋格曲呈示部相类似的写法对乐曲主题加以发展的段落,无发展部、再现部。它不是独立的曲式,只是一首乐曲的某个部分,是作曲家用以强调、发展主题的手段。赋格曲的经典代表作是J.S.巴赫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今称,亦译《48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现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极具研究价值的复调音乐文献。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