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中国古代建筑品种。一名牌楼。我国古代作为表彰、纪念、导向、标志功德的建筑物。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空间作用的建筑物。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垫板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牌坊,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斗拱等构件,上覆瓦顶的称牌楼。但后来将牌楼二词通用,但严格地说两者仍是有区别的。初期于两望柱间加额枋,立于城区街坊入口处,作为坊门。古人常用坊门表彰人和事,如贞节坊、功德坊等。北宋中期里坊制度废除后,改用牌坊代替坊门。后来为加强其标识功能,渐由一门发展为三门、五门或七门。从规模上分,有一间二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牌坊的作用也增加,在园林、庙宅、陵墓、祠堂、衙署、道路等地不断竖立起牌坊,起到渲染气氛、陪衬主体建筑、丰富街景、指示方位等作用。在南方有些城镇中有跨街一连建多座牌坊的,多为“旌表功德”或“表彰节孝”用的。在山林风景区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牌坊愈到后来,其装饰性构造亦在增加,多施雀替、斗拱,上承庑殿或歇山屋顶。柱下立抱鼓石固定立柱。牌枋可用木、石、玻璃等材料建造,各具特色。木牌楼的构造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类同,石牌楼基本也是仿木结构。琉璃牌楼则是中有哑巴柱,外包砌砖,门洞处发券,用雕饰的石作券口;墙身抹灰,涂红色,用特别的琉璃面砖镶砌出柱枋形式,斗拱也是琉璃制的。石牌坊以明代的、琉璃坊以清代的具有代表性。牌坊多立于离宫、园囿、寺观、陵墓等大型建筑入口处和城镇街衢要冲、大路起点、桥两端等处。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