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奠高窟壁画:位于甘肃西部戈壁滩上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开创于前秦(公元四世纪),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达千年之久。历代都有建造,其中以唐代最盛。现在保存有历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还有480多个。它是宣传宗教信仰的大石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传统的大宝库。其中现存壁画多达45000多平方米,主要内容为佛教故事。早期壁画以佛祖释迦牟尼前世故事,即佛本生故事最多;还有描绘佛祖一生经历的佛传和普通人、出家成佛的姻缘故事。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些宗教艺术,影响当时人民的思想和信仰;历代的民间画工却也通过它丰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壁画艺术。由此可以看到各时代的壁画,有不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早期壁画中,有北魏时代249窟中的《狩猎图》,便是反映我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狩猎生活的一个场面。又如62窟中的隋代《供养人与牛车图》,表现供养人乘车去拜佛。民间画工把倔强的牛和回头面向车棚的车夫,表现出毫不在意于供养的样子,跟前边那个施主的虔诚相形成对比。此图与早期的壁画一样,在表现手法上较粗放,在艺术表现上不很重视面部刻划,而强调姿态动作的传情;不求正常比例,而是粗略、稚拙、质朴,即一种粗豪朴实的风格。唐代莫高窟壁画主要是形象地宣传佛教经典的“经变”画。“经变”是佛经故事图画。所谓“净土”,就是洗却尘念的佛之所居领域,“西方”即佛教所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唐代敦煌壁画“净土变”的题材很多,仅莫高窟就有“西方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等一百多壁。如西方净土变壁画,构图宏伟,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所谓快乐幸福的场面,其实是封建社会及贵族腐朽享乐生活的“变相”反映。因此,这种图画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作用是超然的。像这样规模宏大的艺术品,其技艺是高超的,显示着民间画工丰富的想像力和熟练的绘画技巧。此外,供养人画虽是直接描绘现实人物,但这类画也相当触目,还出现了直接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历史风俗性画面。如莫高窟第217窟,画的是《妙法莲华经》中《如病得医》的场面,描绘的是唐代世俗生活。这幅壁画画法精致,犹如画在纸绢上一般,人物用墨笔勾勒,然后填色,树石、房屋,则以淡墨细线或颜色线勾,有的完全不勾线,只用颜色画出其形象。这样的处理,突出了主体,充分地发挥了色彩的表现力,别具一格。可见,唐代的莫高窟壁画,在艺术表现上已高度成熟,线描变化运用自如,刻划表情细腻微妙,人物和环境融合自然,造型准确、生动,而且场面巨大,人物众多,结构严谨,色彩绚丽,反映出宏伟的气势和魄力。可是,唐以后的莫高窟壁画日趋衰微。自唐以来,供养人的题材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河西走廊一带的藩镇张议潮、曹议金及其后继者,都利用供养人的形式把自己的权势威仪表现出来,规模宏大,成为敦煌壁画中现实人物题材的著名作品,如《张议潮出行图》等。西夏在壁画中也直接继承了这一传统,以供养人题材的特殊形式歌颂自己,倡导佛教。但在画法上却明显是唐以来中原地区传统画风的延续与演变。如人物的主次关系,以形体的大小来表现,面部的晕染法等。总之,敦煌莫高窟壁画,体现了中国佛教壁画一千多年来的发展演变历程,如果将这些壁画排列起来,可成为一条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