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后来采用演出文明戏的形式,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申曲是沪剧进入城市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开始注意剧本结构的严密性和舞台艺术的完整性,灯光、布景、效果也受到相当注视,并根据当时观众成分的变化,扩大调整剧目的题材范围,使一度来源于京剧、弹词的清装戏、古装戏,来自于社会新闻的时装戏和文明戏等在舞台上并存。解放前夕正式定名为“沪剧”,传统剧目均以家庭生活和男女婚姻问题为主,《大庵堂》(《庵堂相会》)、《阿必大回娘家》、《借黄糠》等演出较多。沪剧也曾一度盛行根据小说改编的《啼笑姻缘》等剧目的演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沪剧曲调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唱腔曲式上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沪剧擅长表现现代生活,解放后编演了《罗汉钱》、《星星之火》、《红灯记》、《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等剧目,影响颇大。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有筱文滨、石筱英、丁是娥、杨飞飞、王盘声、筱爱琴、邵滨孙等。并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艺术风格。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