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川剧于清代末期正式形成,包容了四川的灯戏及由外省传入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等5种声腔艺术。最初,5种声腔均单独在四川演出,后因经常同台表演,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统一风格,清末时统称为川戏,后又称川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清乾隆年间的四川戏曲家李调元对其形成有一定影响,近代著名川剧演员康子林等则对其发展有较大贡献。川剧的传统剧目遗产丰富,其中有不少是其他剧种已失传的剧目,如“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解放后又有整理上演的传统戏《柳荫记》、《情探》、《拉郎配》,根据民间传说新编的《夫妻桥》、《望娘滩》以及现代戏《江姐》、《丁佑君》等。川剧的戏曲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并具幽默风趣的特色,文学价值较高;唱腔(尤其是“高腔”)高亢激越,演唱时以打击乐伴奏,并有多种多样的帮腔,形成浑厚而又铿锵的特色;表演细腻真实,有完整的自成体系的戏曲程式动作。川剧原分为四大支派:“川西派”以高腔、灯戏为主;“资阳河派”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川北河派”以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川东派”以胡琴腔为主,要徽剧、汉剧影响较多。成都和重庆是川剧的两大演出中心,近年又有《巴山秀才》、荒诞川剧《潘金莲》等新作问世,日益受到全国广大戏曲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