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幕历史剧。
郭沫若着。1942年7月重庆作家书屋初版。剧本是在两幕剧《聂荌》(写于1925年)基础上改编成多幕剧。它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助严遂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但又突破了历史记载中聂政仅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游侠”的局限,而赋予他为国家存亡、人民安危而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和坚贞气节。全剧紧紧围绕着抗秦还是亲秦展开矛盾冲突,突出了三家分晋的内容,升华了聂政刺杀侠累的动机。当秦国打着“共存共荣”的幌子企图吞并韩国时,韩相侠累却挑动内讧,积极推行三家分晋的亲秦路线。
聂政受严仲子之托,趁东孟之会刺杀侠累,与他“并没什么私仇”,而是恨他“兄弟阋墙,引狼入室”,“勇于私斗,怯于公仇”,结果“削弱了中原力量,使那横暴的秦国愈加横暴起来”。最后聂氏姐弟和爱慕聂政的酒家女春姑先后自刎而死,也是出于为国为民,以身殉义的高尚动机和自我牺牲精神。这样,剧本就突出了促进团结抗敌、反对投降分裂的主题,借聂政姐弟勇于除暴牺牲的壮举,揭露了那“要吞蚀赤县神州”的“如狼如虎的恣雎暴戾”,号召鼓舞着人民,“快快团结一致,高举起解放大旗”,用自己“鲜红的血液,进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棠棣之花〉主题歌》)。聂政姐弟的悲剧性结局,获得了一种虽死犹生的崇高的悲壮美,使历史悲剧和现实悲剧很好地统一在一起。作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棠棣之花》已经显示出作家善于把历史真实、艺术虚构和古为今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独特风格。全剧波澜壮阔,善恶对比强烈,诗情葱笼,都显示了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
它的写作和演出,轰动了重庆剧坛,众多的剧评认为现代历史剧的前途,由于《棠棣之花》的创作和演出成功,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