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
1939年4月15日创刊于重庆。1942年5月第3卷第6期后未见出版。熊佛西主编,先后参加编辑工作的有刘念渠、王小涵、叶仲寅、阎折梧、徐昌霖等,发行人唐性天。抗战后期大后方主要戏剧刊物之一。
主要撰稿人有熊佛西、陈治策、叶仲寅、阎折梧等。第1、2卷着重于戏剧运动实践和应用技术的介绍。
陈治策《话剧团的演谱》、《声音表情三十九种》,叶仲寅《声音表情的基本训练》、《动作的基本训练》等文对话剧表演艺术展开了深入详尽的讨论;张骏祥的《导演与演员》一文,在详细分析了当时话剧界导演两大流派的利弊后,提出了自己对话剧导演工作的具体意见;阎折梧《战时剧团演出引政》一文,则对剧团的行政工作,如演出组织、宣传方式,演出计划的拟订,财务、物资的管理,乃至剧目间的编排等都作了细致的解说。这些论着对抗战后组织起来的各种演剧团体的发展,及其艺术上的提高,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第3卷起偏重于戏剧理论的研究和戏剧史料的研讨。理论研究论文有陈鲤庭《演剧·形象·思想》,熊佛西《论表演》,田禽《论场景》等专论和郑君里的长篇研究论文《边疆各族演剧问题》。
还刊载了王进珊、李嘉等人整理,研究中国戏剧史料的重要论文多篇。先后刊载创作剧本40余部,其中熊佛西的抗战剧作多发表于此。
陈治策编剧的各地方言趣剧《女房东》,在语言运用上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