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和剧场:演出场所。位于北京市前门外路东肉市北口。原是明末富商查氏的私家戏楼,名日查楼,清康熙末年,改名广和楼,北京人习惯称广和查楼。后遭火烧重建,更名月明楼。康熙二十八年(1689),一昆班在此演《长生殿》,因犯皇后忌辰,几乎兴起大狱。光绪年间,广和楼两次被火焚,重修后取名广和茶楼。有戏楼一座,广场式,空间较大,与后来的茶园不同,场内两侧均为纸窗,舞台为方形,台前左右各有一柱,上书对联: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舞台正面为池子,长条桌两边放长凳,观众看戏必须侧身。楼上前排为包厢,后边为散座,邻近舞台上下场门的上面有后楼,也有座位,因坐在这里只能看见演员后背,故叫倒观。广和楼特点有三:其一,能体现旧式剧场的建筑特点,对中国老式营业剧场具有研究价值;其二,对中国戏剧与戏台的关系,旧时观众在剧场的情景,有极明确生动的概念;其三,对后世剧场之改进设计,有极大参考作用。徐凌霄说:“北京营业剧场,即早年旧式茶园,九城及城厢皆有。近20年中,只前外数家,除根本改造翻新者外,即庆乐、广德等亦迁就新戏,唯广和楼一家,台上台下,园里园外完全保存旧有形式。”清末民初,是广和楼的黄金时代。广和楼可说是北京科班的摇篮,富连成各科学生,如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贯大元、谭富英、叶盛兰、袁世海、裘盛戎、黄元庆等均曾在此献艺。徐凌霄说:“民国初年,广和楼与富连成合作,故广和大门外两柱有:‘本楼每月一至三十一日,富连成社准演各样新戏’。北京人几乎把富连成与广和楼视作同义语。此园之保持旧范,赖有此班,而此班之全真守朴,亦赖有此园。”广和楼盛极一时,为北京第一家。1928年政治中心南移,广和楼营业不振。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北京沦陷,广和楼日益败落,富连成改入华乐,虽由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接演,仍不景气,戏校停办。广和楼经数次拍卖,均未出手,不得已只能关闭改作仓房。1949年由银行系统接管,1956年重修后转交北京文化局,改名广和剧场,20世纪60年代时曾改称工农兵影剧院,后又改回原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