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对,正确,与“非”相对。
《魏风·园有桃》一章:“彼人是哉,子曰何其?”郑《笺》:“彼人,谓君也。不知我所为忧者,既非责我,又曰君俭而啬,所行是其道哉。子于此忧之何乎?”朱熹《集传》:“彼之所为已是矣,而子之言独何为哉?”②指示代词,此,这,用于句中表示确指和肯定。《大雅·文王有声》七章:“考卜维王,宅是镐京。”郑《笺》:“考,犹稽也。宅,居也。
稽疑之法,必契灼龟而卜之,武王卜居是镐京之地,龟则正之,谓得吉兆,武王遂居之。”《大雅·崧高》三章:“登是南邦,世执其功。”毛《传》:“登,成也;功,事也。”登是南邦,成此南邦之法度。《大雅·烝民》一章:“民之乘彝,好是懿德。”毛《传》:“彝,常;懿,美也。”郑《笺》:“民所执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朱熹《集传》:“是乃民所执之常性,故其情无不好此美德者。”③指示代词,位于宾语与动词之间,复指前置宾语。《豳风·破斧》二章:“周公东征,四国是吪。”《鲁诗》“吪”作“讹”。《尔雅·释言》:“讹,化也。”四国是吪,感化四国。”《小雅·小旻》四章:“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毛《传》:“迩,近也;争为近言。”王先谦《集疏》:“听迩言,即务权利也。为政不明大体,逐浅近之权利以为经济在,是不知其为迩言也。所听在是,所争亦在是矣。
”《商颂·玄鸟》一章:“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韩诗》说:“大糦,大祭也。”郑《笺》:“交龙为旂;糦,黍稷也。乃有诸侯建龙旂者十乘,奉承黍稷而进之者。
”④指示代词,此。做动词的宾语前置。
《周南·葛覃》二章:“维叶莫莫,是刈是濩。”《广雅·释训》:“莫莫,茂也。”《韩诗》说:“刈,取也。”毛《传》:“濩,煮之也。”一说:是,于是。孔《疏》:“其叶则莫莫然成就,葛既成就,已可采用,于是刈取之,于是濩煮之。”《小雅·鹿鸣》二章:“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毛《传》:“恌,愉也。是则是傚,言可法傚也。”《商颂·殷武》六章:“是断是迁,方斲是虔。”毛《传》:“迁,徙。”郑《笺》:“椹谓之虔。取松柏易直者断而迁之,正于椹上。”⑤判断词,是。
《秦风·小戎》二章:“骐是中,骊是骖。”毛《传》:“黄马黑喙曰。”郑《笺》:“赤身黑鬣曰。中,中服也。
骖,两騑也。”服,服马。骖,骖马。一车四马,服马在中间,骖马在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