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

狄金森:

【生卒】:1927-

【介绍】:

英国儿童小说家,生于赞比亚,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的皇家学院。

国民兵役期满后参加一家《笨拙》杂志工作,在那里一直到1969年他一直担任助理编辑。四十出头开始出版小说,写了不少儿童读物和供成人阅读的恐怖小说,都获了奖。

他的儿童小说以描写英国的三部曲作为开端,三部曲中的英国反对机器之使用和现代生活方式,退回无知之中,对外界怀有敌意并对一切机械事物持怀疑态度。

三部曲原先出版时将关于故事结局的那一本最早出版了。

《天气商》(1968)描述了“变化”的结局,事态发展成了这样:两个孩子发现,默林的出土和他对现代世界的厌恶是引起变化的原因。他们重新让他恢复到沉睡之中,英国人民从此走出了精神黑暗。《三色堇》(1969年)描述了一个派来调查变化原因的英国调查员被几个孩子所救的故事。《魔鬼的孩子们》(1970年)讲一个12岁女孩厌恶机器被一群锡克教徒收养的故事。教徒不受机器影响但仍需要她充当发现并报告危险的“金丝雀”。

“变化”三部曲在质量上也不同。《天气商》中有许多当时冒险故事所具有的不大可能的事(比如,两个孩子给一只小船导航横渡英吉利海峡)和非常荒诞的情节(默林的思想状态成了吗啡上瘾的后果,吗啡由偶尔掘它出土的威尔士药剂师提供)。当然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断,后两册书也构成了这类荒诞情节。

另一方面,狄金森一向留意变化的深层含意,他似乎多以为现代机器统治的文化比起原始的生活要优越。

狄金森为少年读者作的第二部小说是《埃玛·塔珀的日记》(1971年),书中一群孩子想作恶作剧,借助一只微型潜水艇伪装成一苏格兰湖中怪物的面目;这当中他们发现了水底的真正“怪物”。《跳舞的熊》(1972年)是狄金森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描述了公元6世纪一个年轻的奴隶与一位脏的老圣人和一只熊为伴,从拜占庭到匈奴国的旅途情况。《天才》(1973年)是关于一男孩天生能觉察别人的思想从而发现一项谋杀计划的惊险小说。

《蓝鹰》(1976年)是一部抱负不凡的小说。它以类似古埃及的一片土地为背景,讲述一个少年牧师被卷入一场政治风波中的故事。《安纳顿矿井》(1977)重新回到现代英国和“变化”三部曲的主题上。这是一部关于尚武的生态学家计划劫取一北海油田装置并把敌手关进一个旧矿井中的恐怖小说。

彼得·狄金森以儿童小说《图尔库》(1979年)获得过卡内基奖章和惠特布莱德奖,故事发生在中国义和团起义期间,一个美国传教士的儿子逃离其业已毁灭的家庭,和一位明显带有伦敦腔的女植物采集家一起来到西藏。他发现生活远比他父亲所说的复杂(尤其在宗教方面)。

马库斯·克劳奇称这部小说是“东方哲学、戏剧和闹剧的奇妙结合”。接着狄金森写了《黄金城及其他(旧约全书)故事选》(1980年),书中人所熟悉的圣经故事由当时同时代的观察者进行叙述:例如,大卫和歌利亚之间的较量由一位巴尔伦王国军队的教官讲述,这位教官用该故事来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盾。

该书使他再次获得了卡内基奖章。1981年《第七只渡鸟》出版,这是一部讲述了一出儿童歌剧被恐怖分子所破坏的恐怖小说。

为您推荐

泰尔劳

泰尔劳:【生卒】:1931-【介绍】: 荷兰作家。作品有《科宁·范·卡托伦》(1971)(《怎样成为国王》(1976)和《战时之冬》(英译名,1972)。《科宁·范·卡托伦》描写了一个要求王位的少年,这个少年在得到王位之前要完成许多无法..

奥皮和艾奥娜

奥皮和艾奥娜:【生卒】:1918-1982 1923-【介绍】: 英国人。共同编着《牛津童谣词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ursery Rhymes),随后又共同研究童谣和文学的一对英国夫妇。 彼得·奥皮出生于开罗,是一对军医夫妇的独子。7..

加达姆

加达姆:【生卒】:1928-【介绍】: 英国女小说家,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她一度是文学新闻记者。她的《美好的日子》(1971)是一本以自己的童年为蓝本的故事集。书中的主人公露西有许多幻想,梦想自己成为克里夫斯公主,了解一些奇异..

卡雷默

塞居尔夫人

塞居尔夫人:【生卒】:1799-1874【介绍】: 法国儿童文学女作家。塞居尔伯爵夫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随身为将军之父来到法国定居。56岁时才开始为孙辈们写作,发表了《新童话》,很快声誉鹊起。塞居尔先后创作了《毛驴自传》(《..

维庞特

维庞特:【生卒】:1902-【介绍】: 英国作家,写了约20几本儿童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黎明的云雀》(1948)和《飞行的云雀》(1950)。两部都是写一个信贵格会教的女学生基特·哈弗拉德的,她最后成了一名出色的歌唱家。第二部曾获..

班克斯

班克斯:【生卒】:1929-【介绍】: 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因写作《L形房间》(The L—Shaped Room)(1960)而一举成名。此前曾当过演员和新闻记者。1961年前往以色列,并在那里住了好几年。《再有一条河》(One More River)(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