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论语笔解

[四书]论语笔解:二卷。

韩愈生平见“论语注”条。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贞元十四年(798)中进士第,官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

在学术上,他追随韩愈,以师友相称。

其主要贡献是阐扬儒家人性学说,撰《复性书》,同佛家的“佛性”学说相对抗。他与韩愈一起同尊子思、孟轲,共同宏扬《中庸》、《大学》的思想学说,使《孟子》与《大学》《中庸》在儒学经典中的地位显着提高。

至宋儒以二者与《论语》并举为《四书》,又使《四书》与《五经》居于同等地位,韩、李二人乃有启源之功。《论语笔解》是二人共同研习《论语》的结晶,注中以“韩曰”、“李曰”相区别。

《笔解》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改动原文原字。

如《论语·公冶长篇》“宰予昼寝”,韩愈以为“昼当为画字之误也。”《雍也篇》:“人之生也直”,韩、李皆认为“直当为德字之误也。”二是修改前人注解。

如《里仁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旧注将其分别作解,韩、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诠释,使解说更深入一层。三是韩、李二人互相呼应,共创新说。

如《阳货篇》中“六言六蔽”的解说,韩愈分为前三种和后三种,以为前三种是泛指,后三种是针对子路的个性而发;李翱在此基础上引申,强调通过学习才能克服和纠正六蔽。四是二人讨论各有侧重,时有异同。如二人的人性论,观点大体相同,但韩愈侧重于理,强调“穷理尽性”,李翱侧重于心性,强调“尽心知性”。总体上讲,《笔解》份量不大,但内容丰富,为唐后期经学放出异彩。

《笔解》一书在唐已流行,但未见着录于《唐书·艺文志》及唐代书目。四库馆臣曾“以意推之,疑愈注《论语》时,或先于简端有所记录。翱亦间相讨论,附书其间,迨书成之后,后人得其稿本,采注中所未载者,别录为二卷行之。”是书现有《古经解汇函》等版本。



为您推荐

[四书]论语梁武帝注

[四书]论语梁武帝注:一卷。 梁武帝(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祖为汉相国萧何。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国。502-549年在位。在位期间,起用寒族典掌机要,又重用土..

[四书]中庸义

[四书]中庸义:一卷。 杨时(1053~1135),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字中立。熙宁进士。 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为程门“四先生”之一。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着书讲学为事。 晚年..

[四书]论语范氏注

[四书]论语范氏注:一卷。 宁(339~401),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浙川东)人。历官余杭令、临淮太守、中书侍郎、豫章太守,后免官。 少笃学,多所通览。恶玄风使儒学日替,斥王弼、何晏之罪深于桀、纣。勤经学,终年不辍。 撰成..

[四书]论语熊氏说

[四书]论语太史氏集解

[四书]论语太史氏集解:一卷。 叔明,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人。少善庄老,兼通《孝经》、《论语》,尤精“三礼”。每讲说,听者常五百余人。 历官国子助教。 阮孝绪《七录》云,太史叔明《论语集解》十卷;《隋书·经籍志》云,梁有..

[四书]论语沈氏训注

[四书]论语沈氏训注:一卷。 驎士一作士,或作麟士,字云祯,人称沈居士。武康(今浙江钱塘)人。 隐居讲经教授,着书立说,不就官。 是书《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不着录,朱彝尊《经义考》云,沈驎士《论语训注》佚,盖..

[四书]论语集解义疏

[四书]论语集解义疏:一名《论语义疏》、《论语疏》,旧提魏何晏注,梁皇侃疏。 侃(488~545),一作皇偘。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经学家。曾任国子助教、员外散骑倚郎。 受业于会稽贺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