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读四书大全说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湖南衡阳石船山,又称船山。祖籍江南高邮(今属江苏),先祖王会参加明朱棣“靖难”有功,擢怀远将军,世袭衡州卫指挥同知。从此,定籍衡州(今衡阳市)城南回雁峰王衙坪。他十四岁时中秀才,后来抗清失败后,隐居在湘西和石船山,专心着书立说。
《读四书大全说》卷一大学凡十章、卷二、卷三中庸凡三十三章,卷四、卷五、卷六、卷七论语凡二十篇,卷八、卷九、卷十孟子凡十四篇。该书是以读书杂记的体例,按照《四书》原篇章的次序,对其中一些重要思想作出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人的认识是靠感官反映,靠头脑思考,才能认识事物。他反对《四书》中宣扬的“生而知之”、“先知先觉”和传注中“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的观点。他明确地说:“耳有聪,目有明,入天下之声色而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厉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不得也。
”书中还强调行的重要,他指出天下之事,“无先知先觉了方去行之理”。事到身上怎能由你从容去致知,“便尽有暇日,揣摩得十余年,及至用时不相应者多矣。”“凡知者未必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反复强调行的重要,能行才能真知。该书还提出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他指出,人生“终不离欲而别有理”,理与欲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甚至他还认为,“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这是对人欲与天理关系的一种新的阐明。他对中庸也作出新的解释,指出“中者体也,庸者用也。”这是对朱熹思想的进一步否定。他提出了系统的不同于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它是对孔学的扬弃,对理学的批判,对儒学的总结,对新思潮的推进,打出了早期启蒙思想的旗帜。
这部书的撰成也是《四书》发展里程的标志。它较系统地批判了理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
该书直至道光、咸丰时才由邓显鹤编成书目,同治年间曾国荃刊成《船山遗书》共七十七种,二百五十卷。其中关于《四书》的着作:有《四书训义》、《四书考异》、《四书详解》、《四书稗疏》、《读四书大全说》。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有《读四书大全》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