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希尔 : 德国诗人。出生于慕尼黑一个高级法官家庭。早年在慕尼黑、耶拿和柏林大学学习语言学、哲学和医学。但他喜爱文学创作,1912年参与编辑表现主义杂志《行动》。这个时期出版的诗集《没落与胜利》(1914)和《致所有的人》(1919),反映了他对现存世界的怀疑和对新世界的憧憬,艺术上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有些诗句近于口号,有些诗句晦涩难解。他是斯巴达克派的积极分子,1919年成为德国共产党党员,以后他逐渐脱离表现主义。1928年被选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主席,在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做出了贡献。这时他发表了长篇小说《莱维西特,或唯一正义的战争》(1926)和诗集《王位上的尸体》(1925)、《饥饿的城市》(1927)、《一切都相信的人》(1935)。这些作品渐趋成熟,并体现了自己从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加以创新的独特风格。希特勒上台后,他流亡捷克、法国,1935年到苏联,后任《国际文学》(德文版)主编。二次大战结束后他回到德国,1954年任民主德国文化部长。流亡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主要的有诗集《追求幸福的人和七大重负》(1938)、《1935—1938年十四行诗集》(1939)、《德国在呼唤》(1942)和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告别》(1940)。返回德国后发表的诗集有《返乡》(1946)、《德国十四行诗,1952》(1952)、《世纪中叶的步伐》(1958),此外,还有《保卫诗歌》(1952)、《诗的信仰》(1954)等诗歌理论著作。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