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主义 : 它是反启蒙运动的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830年。因此,在时间上几乎与德国古典文学同步。这个年代,正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盛行的时候。特别是费希特和谢林的学说,成了浪漫主义作家的理论根据,他们推崇“自我”,盛赞无约束的个性,崇尚自然和“宇宙灵魂”。德国浪漫派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反对理性,喜欢主观幻想性和描写神秘的事物;不要求完整的形式,喜欢揉和各种文学形式;不想塑造内心和谐的人物,喜欢创造内心充满矛盾、怪诞神奇的人物;不愿意面对现实,喜欢向往中世纪,歌颂梦境和奇境,重视民间文学。他们把文艺和宗教、哲学和神话混合在一起,特别是皈依天主教,成了这些作家的精神寄托。因此,德国浪漫主义区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主要是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荒诞不经的神奇故事。上述情况产生了某些消极作用。但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在文学史上是有积极贡献的。他们写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特色的小说和诗歌,丰富了德国文学创作;他们搜集和整理出版民间文学,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翻译莎士比亚剧作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及研究介绍东方文学,开拓了德国读者和作家们的视野;他们发掘和搜集、出版德国中世纪文艺宝藏,《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尼贝龙根之歌》和一部分宫廷抒情诗及民间故事书都是浪漫派作家搜集出版的。此外,他们在德国语言的研究和整理上更是作出了杰出贡献。
1795年奥·威·施莱格尔(1767—1845)来到耶拿,1798年和弟弟弗·施莱格尔(1772—1829)创办文艺刊物《雅典娜神殿》(1798—1800),专门发表浪漫主义作家的文学论著和文学作品,文学史上称为“耶拿浪漫派”,或“早期浪漫派”。围绕他们的重要作家有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小说家蒂克(1773—1853)和瓦肯罗德(1773—1798)等。1802年这派作家逐渐解体。1805年前后,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在海德尔堡形成了新的中心,称为“海德尔堡浪漫派”,或“后期浪漫派”。他们出版《隐士报》(1806),宣传浪漫主义文学。这派作家有布伦坦诺(1778—1842)、阿尔尼姆(1781—1831)、格林兄弟和艾兴多尔夫(1788—1857)等。此外,尚有“柏林浪漫派”,作家有克莱斯特(1777—1811)、沙米索(1781—1838);“施瓦本浪漫派”,作家有乌兰特(1787—1862)、豪夫(1802—1827)等。小说家霍夫曼(1776—1822)与上述各派没有直接联系,但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