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人运动在德国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学运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848—1918年初创时期。这首先指30—40年代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毕希纳的作品提出了明确的革命口号和贫富对立是阶级对立的根源的论点。韦尔特、弗赖利格拉特和黑尔韦格等的诗歌在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战斗作用,《新莱茵报》是他们的主要阵地。接着是普法战争时期产生了一批歌颂巴黎公社的诗歌。再有就是工人戏剧和明娜·考茨基的长篇小说《旧人与新人》(1884)、施韦策的长篇小说《为自由而战》(1898),以及梅林、蔡特金等的文艺理论。1919—1933年蓬勃发展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德国在一次大战中的失败和十一月革命的爆发与失败,给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民主党发生分裂;德国共产党清算了机会主义路线,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贝希尔、弗·沃尔夫、托勒尔等脱离表现主义,站到无产阶级一边。在德共领导下,为了培养工人阶级的作家,开展了“工人通讯员运动”,贝希尔领导的《无产阶级文艺通讯》(1927—1929)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工人作家,如贝尔塔·拉斯克、格伦贝格、马尔希维查、布雷德尔等。1928年10月,在柏林成立“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出版《左翼》杂志(1929—1932),地方组织发展到23个,有会员500多名,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为了促进革命大众文学,“联盟”于1930年编辑出版了一套“一马克红色小说”丛书。这个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无论在小说、诗歌、戏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33—1945年流亡时期,也是成熟时期。希特勒法西斯上台,无产阶级作家一部分被投入集中营,大部分流亡国外。他们和资产阶级进步作家联合起来,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35和1937年分别在巴黎和马德里举行“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创作,艺术上也更趋成熟,发表了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作品,如贝希尔的诗歌《1937年哀祖国》、弗·沃尔夫的剧本《马门教授》 (1935)和《博马舍》(1941)、布雷德尔的小说《父亲们》(1941)、安娜·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1942)、布莱希特的剧本《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和《伽利略传》(1947),以及基希的报告文学等。二次大战结束后,德国发生分裂,无产阶级文学出现了新的情况。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