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 : 现代文艺杂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会刊。1938年5月4日创刊于汉口。“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编委会由当时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作家王平陵、田汉、朱自清、老舍、成仿吾、郁达夫、姚蓬子、夏衍、陈西滢、胡风、罗荪等33人组成。经常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老舍、郁达夫、姚雪垠等。该刊创办之初为三日刊,后相继改为周刊、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迄1946年5月4日第10卷第6期终刊止,共计出版72期。出版地点始于武汉,武汉沦陷之后,于1938年10月8日迁至重庆。《抗战文艺》是贯穿抗战时期始终的唯一的全国性大型文艺刊物。其中心任务是“首先强固起自己阵营的团结,扫清内部一切纠纷和磨擦,小集团观念和门户之见,而把大家的视线一致集注于当前的民族大敌;”“其次把文艺运动和各部门的文化的艺术的活动作密切的机动的配合,谋匀衡的普遍的健全的发展。”目的在于建立和巩固“文艺的国防。”(《抗战文艺》发刊词)。《抗战文艺》坚持创作与评论并重的编辑方针,而且始终注重文艺信息的报道和各地文艺动态的交流。该刊发表的作品紧密配合军民抗日的爱国行动,具有通俗热烈、迅速反映现实的特色,如以群的《台儿庄一勇士》,鲁彦的《炮火下的孩子》。在文艺理论上,《抗战文艺》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与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进行了斗争。在每期的“文艺简报”栏目中,该刊及时报道了包括延安敌后根据地以及沦陷区等各地文艺界的重大活动,为抗战文艺的信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抗战文艺》在八年的动乱岁月中,紧密依靠革命进步作家,团结拥护抗战的爱国作家,战胜了经济、政治各方面的重重困难,“成为全国文艺工作进行中的道标。”(《抗战文艺》发刊词)抗战胜利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易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抗战文艺》随之停刊,另行编辑《中国作家》出版。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