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文艺

    民族主义文艺 : 出现在30年代初的一种反动文学主张和运动。1930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日益发展壮大的形势下,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组织了一批政客和文人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提倡“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革命文学相抗衡。他们先后发行《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刊物,并在1930年6月发表代表他们基本主张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他们在宣言中攻击进步文艺界,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这实质上是用超阶级的“民族意识”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企图借民族主义来抹杀阶级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他们强调的民族利益,实际上是要为国民党反动政权效力。黄震遐的诗剧《黄人之血》和小说《陇海线上》就是他们反动主张的具体表现。“民族主义文学”提出后,立即受到鲁迅、瞿秋白、茅盾等革命作家的批判与揭露,“左联”在执委会的决议中也深刻揭露了“民族主义文艺”的反动本质。
1931年冬至1933年出现了文艺大众化讨论的第二次高潮,参加这次讨论的主要有瞿秋白、茅盾、鲁迅、周扬、田汉等。他们就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作家如何向大众学习、关于艺术价值的问题等,展开了深入、充分的讨论,这是大众化问题的历次讨论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涉及问题最多、探讨最为充分的一次,在文学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34年春形成的大众语运动,可看作是文艺大众化讨论的第三次高潮,主要对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进行了探讨,反击了当时出现的复古主义逆流。这次讨论深化了文艺大众化问题,并为后来的文学改革运动开辟了道路。左翼作家发起组织的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轻视群众文艺、群众语言的错误倾向,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文艺大众化的普遍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密切了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但讨论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是对大众化的实际问题缺乏具体的方针和措施。又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作家没能真正深入到大众之中去。文艺大众化,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才逐步得到真正普遍的实现。

为您推荐

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 :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的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座谈会是为配合党对学风、党风和文风的整顿,及时纠正当时延安文艺界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和文艺创作方面的一系..

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艺大众化运动 :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翼作家为促进文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而展开的大规模的文艺活动。新文学产生之时起就伴随着文艺大众化的问题,但从“五四”初期直至20年代末,文艺大众化..

《解放军文艺》

《解放军文艺》 : 现代文艺期刊。月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综合文艺杂志。1951年6月在北京创刊。刊物内容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苦斗争、塑造革命军人英雄形象为主,同时还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

《文艺建设丛书》

《文艺生活》

《文艺生活》 : 现代文艺月刊。1941年9月15日创刊于桂林。主要编辑有司马文森、陈残云。刊物的出版发行时断时续,刊址也几次易地。抗日战争期间的桂林版,具有创作、翻译、评论并重,以创作为主导的..

《文艺周刊》

《文艺周刊》 : 《文汇报》(香港版)的副刊,创刊于1948年9月9日,茅盾主编。初创刊时,茅盾写了《我们的愿望》,提出征稿范围。《文艺周刊》的文章兼顾生活和创作,而又侧重于发挥其指导作用。最初5期,..

《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丛书。1948年春夏,于河北省平山县,在周扬主持下,由柯仲平、陈涌等编辑,康濯、赵树理、欧阳山等也曾先后参加选编工作。这套丛书共55种,包括戏剧、小说、通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