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 中国现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初名嗣,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希疆、铁儿、藏晖、H.S.C、天风等。安徽绩溪人。幼时在家乡读私塾。1904年到上海,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就读。1910年考取清华大学官费第二批留美学生,在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习政治、经济,兼治文学、哲学。1914年获文学士学位。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思想的影响。1917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又任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长等职。同时参与编辑《新青年》,撰写大量文章,宣传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成为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个信号,稍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主张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都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同时还积极尝试白话新诗的创作,于1920年结集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最早话剧《终身大事》,推动了早期话剧创作。同时,还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在《红楼梦》研究中创立“自传说”,建立新红学。1919年接编《每周评论》后,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杜威的点滴改良的实用主义思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主张。随后脱离《新青年》阵营。1922年另办《努力周报》,提倡所谓“好人政府”,后又办《读书杂志》,鼓吹“整理国故”,“读书救国”。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8年任中国驻美大使。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30—40年代,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1949年赴美讲学,1958年由美国去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戴东原的哲学》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