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 北宋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少好读书”,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改知鄞县,修水利,贷谷与民,以舒民困。历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调为提点江东刑狱,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神宗即位,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述变法意见。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新法遭反变法派的强烈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潜心于学术研究及诗歌创作。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而卒。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其文学思想及创作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积极参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贵致用,“务为有补于世”。所作散文多是为变法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尤其以论说文最为擅长。作品思想进步,识见高超,议论决断。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对现实政治“改易更革”,洋洋万言,体大思精,结构严密,观点鲜明,被梁启超誉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其他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文,也都有析理透辟,逻辑严密,文字简劲,语调干脆的特点。记叙散文亦多是借端说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如名作《游褒禅山记》,在记游题下,表达其对治学的认识,借题发挥,穷工极妙;在宋代游记散文中别具特色。王安石亦以诗歌著称。前后期诗风有明显区别。退居江宁以前诗作有较强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政治色彩。《河北民》、《感事》、《省兵》等,都是直接针对现实问题而作。这一时期诗歌,内容充实,热情饱满,但也存在议论过多,语言生硬的毛病。退居江宁之后,寄情山水。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导致了诗风的转变。所作较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如《书湖阴先生壁》、《江上》、《泊船瓜洲》等,构思新颖,字句精炼,注重意境的创造,艺术上精益求精,深得世人好评。宋人所称的“王荆公体”、“半山体”,主要是指其后期诗风。在宋诗风貌建立的过程中,他的诗歌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词也有一定成就,数量虽然只有二、三十首,但其中《桂枝香·金陵怀古》是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诗文传世有临川本《临川先生文集》100卷,有中华书局整理本等。诗集有宋人李璧《王荆文公诗笺注》,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本。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