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

    艾略特 : 英国文艺批评家、诗人、剧作家,新批评派的创始人之一。原籍美国,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早年曾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在巴黎大学听过柏格森讲课。1914年定居英国,1927年取得英国国籍,加入天主教。1922年发表长诗《荒原》,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1944)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并任主编至1939年。从20年代开始,一直担任费柏出版社董事到去世。他从1909年起发表诗作,陆续出版了《诗歌》(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个四重奏》、《诗集》(1909—1962)。他的剧本中最重要的作品是著名诗剧《大教堂凶杀案》(1935)。他自称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盎格鲁天主教徒。他以自己的创作和评论对西方现代派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并直接开拓了新批评派的道路,西方文坛誉之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的文艺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他提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非个人化”(或“非人格化”)理论,认为生活与艺术之间有着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创作者个人的情感经验必须经过非个人化,转变成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作品,因此诗是“逃避情感”、“逃避个性”的,作家的创造就是“不断消灭自己的个性”的过程;在传统与个人才能关系问题上,他强调传统意识对作家创作及其作品的影响,认为传统既通过过去的作品又通过眼下正在构思中的作品体现出来,作家的个人才能如同催化剂一样使传统逐渐发生变化,作家同时也不能脱离传统进行创作;对于文学批评的功能,他指出,批评主要是从文学传统的理想秩序与新旧适应方面来衡量艺术作品,对它加以解说,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他非常重视文本,认为批评焦点不在作者和读者,而在作品自身。他还认为文学批评当以“外在权威”或传统(即古典主义批评原则)为准;在文学史方面,他对莎士比亚、弥尔顿、雪莱、拜伦等英国诗人的作品价值及地位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而推崇但丁、英国文艺复兴(尤其后期)剧作家和玄学派诗人,称颂德莱顿的诗歌技巧。他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前者被用来概括英国诗歌在18世纪以后趋向理念化、概念化,思想与情感和形象脱节,而19世纪则又沦于思想感情的朦胧模糊的现象,要求向17世纪前期诗歌和玄学派的诗作学习;后者指与作者个人特殊情绪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和背景、事件,寻找“客观对应物”的方法,就是用事物和背景、事件来间接暗示情绪,通过象征手段,表达思想情感,造成艺术氛围,从而避免直露,达到文情一致。艾略特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有《圣林》(1920)、《论文选集》(1932,1951年修订)、《古今论文集》(1936)、《批评和批评家及其他论文》(1965)等;他最重要的单篇文论是《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和《批评的功能》(1923)。参见“批评的功能”、“客观对应物”、“感受的分化”。

为您推荐

普洛提诺斯

普洛提诺斯 : 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生于埃及的吕科波利斯。232年去亚历山大城求学。242年参加戈尔狄阿努斯三世对波斯的出征,以便借机了解东..

休姆

休姆 : 英国批评家、美学家,被视为新批评派始祖式的人物。生于斯诺福郡,早年就学于剑桥圣约翰学院。曾到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大学留学。1909年发起组织“诗人俱乐部”,这之后三年多时间内的文学活动..

克罗齐

克罗齐 : 20世纪前半期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幼年皈依天主教,以后成了无神论者。1903年创办《批评》杂志,以后的41年里该杂志发表了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对欧洲出版的最重..

博克

维柯

维柯 :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自学成材,曾任家庭教师和大学教师,早年受柏拉图思想影响,依据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思索提出了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要经历由生成逐渐走向毁灭的阶..

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简称。是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后来他又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创作实践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其内在精神就是要求作家正确地把握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