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特

    巴尔特 : 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和符号学家。出生于巴约拿,后移居巴黎,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后任巴黎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从1976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他被视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批评家。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及存在主义阶段;结构主义阶段;语义分析的后结构主义阶段。他在理论研究上极具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乔纳森·卡勒说:“巴尔特是一位拓荒播种的思想家,但他总是在这些种子发芽抽条的时候,又亲手将它们连根拔去。”最为明显的一个事实,是他在60年代尚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而70年代初却转而对追寻基本结构大胆地怀疑与批判,通过倒转索绪尔的一些基本命题,走向后结构主义。他从索绪尔的语言学中取来符号这一概念并改造成自己的东西,建立了他的符号学理论体系,在各类学术性学科广泛运用了符号原理。他认为文化是一种语言,总是由符号组成,在结构和组织形式上与语言是一样的,而“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文学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学的媒介物,还是文学的内容。他宣告“作者已死”,否认作者对作品意义所具的最高权威性,认为作者不再是语言的主人,他无法控制自己写下的文字的意义,而作品本义的意义不在其自身,而在读者与本文接触时的体会中。他区分了“读者的”(“可读的”)和“作者的”(“可写的”)本文,前者通常是写实作品,其中人物被视为统一和前后一致的,时间被视为线性的,事件被视为由因果关系决定并可以预见的,它给人真实的假象,却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后者则要求读者参与到意义的生产中去,不再做被动的消费者。在巴尔特看来,一旦读者参与本文的创造,就能体验到异常的“本文的快乐”。他的主要著作有:《写作的零度》(1953)、《论拉辛》(1964)、《符号学原理》(1964)、《批评文集》(1964)、《批评与事实》(1966)、《时装体系》(1967)、《神话》 (1973)、 《S/Z》 (1970)、 《本文的快乐》(1976)、《形象·音乐·本文》(1977)、《迷恋者的话语》(1978)等。参见“符号学美学”、“S/Z”。

为您推荐

尧斯

尧斯 : 联邦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罗曼语文学研究家,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95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1年升任文学教授,执教于联邦德国的康士坦茨大学,直至现在。他在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

沃罗夫斯基

沃罗夫斯基 : 苏联文学批评家、政治家、革命活动家。生于一个工程师家庭。在高等技术学校时加入大学生革命小组。1894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囚禁和流放。1902年流亡国外,1903年先后为列宁的《火星报》..

席勒

席勒 : 德国戏剧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生于内卡尔河畔的马尔巴赫。早期与歌德,赫尔德尔一起倡导了狂飙突进运动。1791年以后受康德思想影响,着力于美学方面的研究和著述。席勒美学的出发点不是某..

梅拉赫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 : 20世纪德国诗人,剧作家和戏剧改革家。现代德语大师之一。西方公认的马克思主义戏剧家。生于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1917年入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次年改修医科,对戏剧发生兴趣。1922年剧本《..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1932年毕业于巴黎大学,1934至1937年任圣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1950年任巴黎大学高等学术实习学校社会人类学实验室主任,1953年至1960年担任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常任秘..

布尔索夫

布尔索夫 : 苏联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苏联作协理事会理事。《涅瓦》杂志的编委。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48—1966)。从1966年起任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教授。他的著作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