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美学》 : 法国符号学家巴尔特的重要著作。1964年初版于巴黎(法文本)。后曾译成英文并多次重印。它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研究上的一本基本教科书”(戈里·维多语)。全书除“导言”、“结论”,分为四章,它采用索绪尔语言学的部分术语,搭设了符号学原理的基本框架,它以现代社会历史作为论述的背景,把几乎整个人类文化现象都纳入分析范围,而不仅止于涉及文学艺术或宗教神话。作者认为,“对于符号学的需要”“是基于现代世界的历史”,但符号学仍是一门未确定的学科,因为语言学是符号学所有分支的“主样式”,而今天在人类语言之外存在着的大量的符号系统,它们在语言理论上却远未确定,因此,符号学应该运用到非语言学的对象上去。本书在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后,指出语言和言语处在一种辩证的相互包含的关系之中,把语言从言语中分离出来是没有价值的。语言和言语的一般范畴提供了本书中整个理论体系生发的基点,作者从语言和言语、代码和信息的二分法角度,着手分析了衣着系统和其它非语言系统:食物系统、汽车系统、家具系统、电影、电视、广告和出版物等系统。成为本书的符号分析基本条件和手段的是符号的被表示成分(所指)与表示成分(能指)这一对概念。巴尔特反对把符号仅仅理解成表示成分(能指),而主张符号是“表示成分和被表示成分的一种混合物”,前者组成表达方面,后者组成内容方面,由此他把符号因素扩展到主客体两个方面,并从这种观点出发分出了形式和内容各自的两个层次:“表达的内容”与“内容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与“内容的形式”。他认为符号学的符号也是被表示成分和表示成分的复合的产物。作者还分析了雅克布森的隐喻和转喻模式,描绘了“从语言学到符号学的演变”。在论述中,他从差别、对立、不同点、相似点、双方的对立、多方的对立、相称的对立、孤单的对立、反义的对立、同义的对立等多方面探讨了语言符号的系统,尤其是提出“对立的‘零程度’”概念用以表明从“无”中创造意义的系统所掌握的能量,这些都颇具深度。本书的中文本据美国纽约HILL ANDWANG出版社1984年版译出,原书名为《符号学原理》,译著易名为《符号学美学》。参见“巴尔特”。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