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 :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一生政治上不甚得志,曾周游列国,而终不为用,故退而聚徒讲学,整理古代文献。他对文艺有着特殊的兴趣。据说他曾向苌弘学过乐,向师襄学过琴。他曾对《诗经》作过整理,使“雅”、“颂”按乐调各归其所。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生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所以孔子对文艺问题有不少很有价值的见解,其中有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的文艺思想集中见于《论语》。这是一部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作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把诗乐等文艺看作修身的重要手段,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便是他对诗歌社会作用的完整概括。所谓“兴”,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指诗歌的认识作用;“群”,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怨”,指诗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第一次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孔子又强调文学必须为政治教化服务,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把学文看作是余事。他认为学文的目的,在于事父事君,在天有助为政,有助出使,否则,学得再多,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孔子极为重视作者的道德修养,说: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他对《诗经》的批评,也是把政治、道德标准放在首位的。对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孔子主张先质后文,但他也给予形式较为重要的地位,既重思想内容又不废文,尽可能地兼顾到二者的统一。这就是他提出的“尽美尽善”,和“文质彬彬”。孔子既反对质过于文,也反对文过于质,而主张在形式服从内容的情况下,做到文质参半,内外相符。所以,孔子既讲“有德者必有言”,也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的这些文艺思想,经由后来孟子、荀况、刘勰等人的发展丰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