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潜藏,躲藏。
《小雅·正月》十一章:“潜虽伏矣,亦孔之炤。”《齐诗》“炤”作“昭”。郑《笺》:“池鱼之所乐而非能乐,其潜伏于渊,又不足以逃,甚炤炤易见。”朱熹《集传》:“炤,明,易见也。鱼在于沼,其为生已蹙矣。其潜虽深,然亦炤然而易见,言祸乱之及,无所逃也。
”《大雅·灵台》二章:“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郑《笺》:“攸,所也。文王亲至灵囿,视牝鹿所游伏之处。”朱熹《集传》:“灵囿,台之下有囿,所以域养禽兽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处,不惊扰也。
”②承受,承担。《小雅·雨无正》一章:“舍彼有罪,既伏其辜。”毛《传》:“舍,除。”朱熹《集传》:“舍,置。彼有罪而饥死,则是既伏其辜矣。舍之可也。
此无罪者,亦相与而陷于死亡,则如之何哉。”黄焯《诗疏平议》:“当读‘彼有罪既伏其辜’为一贯。若曰:除有罪伏辜者不论外,而无罪之人亦为彼有罪者所牵率而遍入于罪。唯有罪者戮,无罪者亦株连而戮,所谓威也。《笺》云以刑罚威恐天下,而不虑不图,正谓滥于用刑。”③脸朝下趴着。
参见〔伏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