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原名载贽,后因避明穆宗朱载垕的名讳易名为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江人。回族。祖上有人经商外洋,做过翻译。曾任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李贽在哲学思想上受左派王学影响极深,曾以王艮之子王襞为师,晚年受禅宗思想影响,居寺院,为居士。李贽反对封建礼教,否定孔孟的权威,言私言利,以为人的正当要求,故被人目为异端,而他亦公然以异端自命。终因此被封建统治者下狱,死于狱中。
李贽的文学思想,首先是提倡“童心”,这是他文学思想的核心。“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说》)。“童心”即是毫无伪饰的真情实感。李贽将童心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既以律人,亦以绳文。“天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要为文,就须保有童心,不令失去。一旦失却童心,为人即假,为文亦假。在李贽看来,童心和道理闻见,即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礼都是相抵触的,道理闻见的增加,对于童心则是一种扼杀。所以李贽称《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由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文章不可以先后古今论高下。只要是发自童心,则古诗也好,六朝诗歌也好,近体诗也好,传奇、院本、杂剧,甚至八股文,都可以说是古今至文。以童心为标准,他充分肯定了小说、戏曲的文学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童心说》中,他称《西厢记》、《水浒传》为古今至文。他本人曾评点小说《水浒传》,戏曲《西厢记》、《琵琶记》等多种,为明代最负盛誉的戏曲、小说评点家。“以自然之为美”,则是李贽文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与童心说相联系,李贽于为文要求有感而作,真率自然。“以自然之为美”,即是要求情感真实,自然流露,不加伪饰,以情遣文。他批驳儒家传统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歌;认为性情不能为礼义所矫强,而应“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于礼义”(《杂述·读律肤说》)。这对传统的儒家诗教是一个有力的冲击。李贽认为,为文当出于无意,须是蓄极积久,必欲吐之而后快,发而为文,方得自然。在诗文风格上,也应该听其自然,“有是格,便有是调”,则各人的性格个性决定,不可强求一律。李贽的文学思想,集中代表了明代中叶以后文学发展的要求,对于冲破传统诗教的约束、批判拟古主义文风,起了积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了当时三袁、汤显祖、冯梦龙等作家,形成了一个宣扬个性解放、抒发人之情感的浪漫文学思潮。其局限,则在于带有较多的唯心色彩。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