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 : 俄国作家。生于外省一个贵族地主家庭。自幼目睹母亲专横任性、虐待农奴,对农奴制深恶痛绝。从1842年起,与别林斯基结成至交,受其影响。因反农奴制的创作倾向被政府拘禁监视,著名中篇小说《木木》就是在拘留所中写出的。60年代后,转而拥护农奴制改革,反对农民革命,与革命民主派及其刊物《现代人》公开决裂。曾长期侨居法国,1871年后,同福楼拜、龚古尔、左拉、都德、莫泊桑等交往甚密,促进了俄国文学在欧美的广泛传播。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彼土什科夫》等明显可见自然派的痕迹。特写集《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作品专注于农奴制下农民同地主的关系,充满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大自然诗意盎然的描写。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雅科夫·帕辛科夫》、《浮士德》、《阿霞》等开始勾勒“多余人”形象。长篇小说《罗亭》和《贵族之家》,成功地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生动丰满的“多余人”艺术典型。长篇《前夜》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前夜”社会生活的变动,在女主人公叶莲娜身上体现了俄罗斯民众的觉醒和他们争取解放的愿望。男主人公英沙罗夫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表明解放运动领导权已逐渐由贵族转入平民知识分子手中。代表作长篇小说《父与子》,则更进一步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找到了“新人”。由于作者所塑造的“新人”在思想上处于深刻的矛盾之中,因而引起各界激烈争论。60年代后厌倦了斗争,中篇小说《幻影》、《够了》,表现出唯美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一些中、短篇小说如《旅长》、《草原上的李尔王》、《春潮》、《普宁和巴布林》、《表》等则沉湎于回忆,离开了迫切的社会题材。长篇小说《烟》,把社会政治活动比作一团轻烟,既针砭了贵族反动分子,也歪曲了流亡国外的革命者。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中,义重新面对现实,对民粹派的自我牺牲激情表示了敬意,但怀疑其斗争目标和方法,作品同时讽刺了走向反动的自由派贵族官僚。屠格涅夫的整个小说作品可视为40至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在艺术上他长于抒写诗情画意,并能与景物变化、哲理象征有机结合在一起。语言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意味。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