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语言)

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语言):

语法专题研究之一。关于词类活用的范围,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提出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副词活用为名词。其后语法学界一般意见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数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余心乐《方位词在古汉语中的动词功能》认为方位词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兼有名词和动词的功能。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陈承泽认为“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黎锦熙认为某类词用于他类词所居之位,则转为他类词。蔡镜浩《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等认为判断某词活用不能从词汇意义出发,只有临时性的语法功能才是词类活用。唐启运《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未改变词性,不是词类活用,应归入特殊的动宾关系。李新魁《古汉语词类活用中的诸种述宾关系》等认为特殊的动宾关系不仅有使动、意动,还有为动、因动等其他形式。关于确定词类活用的方法,郭锡良、唐作藩等所编《古代汉语》列举七种,但其前提是明了词的“本用”。张世禄《古代汉语》认为一个词经多次活用之后会把变性固定下来。因此确认词语的本用须区分不同时代。蔡镜浩认为四声别义是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标志。杨剑桥认为词类活用产生于先秦两汉,四声别义产生于东汉末年,且不很严密。确定词的本用活用仍须考察词在古代典籍中的所有用法。还有人认为,古汉语的实词类别是一种义类之别,当它进入组织中的位次,就获得一种体用兼备的功能。古汉语的实词由义类到语义组合又到句读功能是三个互相独立、不存在语法对应关系的层次。

为您推荐

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和任务(语言)

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和任务(语言):政府的语文政策之一。1986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前的任务。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

汉语人文性论(语言)

汉语人文性论(语言):关于汉语特点的学说之一。申小龙在《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等十篇系列论文和《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中国语言的结构与文化精神》等着作中提出汉语人文性的思想。认为从中西语言的比较..

白话文运动(语言)

白话文运动(语言):近代语文运动之一。1917年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引起巨大反响。1918年开始,鲁迅发表一系列白话小说。1920年,全国各种白话报刊已达四百..

语法修辞结合论的讨论(语言)

五四时期的汉字改革(语言)

五四时期的汉字改革(语言):语言学史研究内容之一。钱玄同等提出汉字革命的观点,主张采用一音一形的国际音标,无限制地原封不动地采纳外国词汇,恢复某些字的古音。1909年陆费逵等提出采用俗体字。1920年钱玄同等主张减省汉..

《古汉语实词释辨》

《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冯春田、杨克定、张鸣魁编,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42.7万字,印9100册。收古代汉语单音节常用实词约1000个,也酌量收入了一些双音词或双音词组,但排列在字头相同的单音词有关..

注音识字研究(语言)

注音识字研究(语言):语文教育研究之一。1891年宋恕《大斋卑议》首次提出用拼音帮助识字教育。次年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提出“以切音字与汉字并列”的办法。1903年王照出版用官话字母注音的字母书,作了最早的实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