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从二十年代后期起,为探索中国古代社会而从事甲骨金文研究,对中国古文字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甲骨文研究方面,他借鉴了清代朴学的考证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进行文字考释,并通过所释文字进一步阐述商代社会状况。如《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即根据人类社会婚姻制度进化的普遍规律,论证了且(祖)匕(妣)二字为牡牝初字,由其生殖器形象追溯上古祖先崇拜的起源。
《释臣宰》、《释藉》、《释五十》等文,均发前人所未发。
在*《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两部着录中,根据卜辞内容进行分类编排,并作简明而精到的考释。
不仅释字颇有新获,在商王世系、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文法文例、卜法和书写等方面亦进行了创造性研究。《通纂》在每一类考释后还作小结,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卜辞概貌,了解商代社会全貌。
青铜器铭文研究方面,他将现代考古学方法应用于青铜器断代,创立“标准器断代法”,通过对铭文内容、字体、文体、器形、花纹的综合研究,确定一批时代明确的铜器,以此作为断代标尺。其金文研究代表作《两周金文辞大系》,便是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将八百年周代铜器系之于年代和国别之下,使混杂无绪的金文成为具有严密系统和科学价值的史料,并从宏观角度将中国青铜时代分为滥觞、勃古、开放、新式四个时期。
所作释文,较注意形音义三者联系和文法结构,尽量将有关器物串联起来进行综合考察,避免孤立地考释单器单字。有关金文着作,还有《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等。建国后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对保卣、宜侯矢簋、应监、班簋、禹鼎、师克盨、弭叔簋、询簋、鼎、盠尊、盠彝、长田盉、辅师簋以及长安张家坡、三门峡寿县蔡侯墓诸铜器群进行深入研究。其《石鼓文研究》,在善本的收集、时代的断定、内容的解释上亦取得一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