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大昕所创关于上古声母的学说。钱氏《古无轻唇音》认为上古汉语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主要根据是:(1)形声字。如“冯”从冰得声,“冰”为重唇,“冯”为轻唇。(2)异文。如《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葡匐救之”,“葡匐”《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孔子家语》引作“扶伏”,“葡”是重唇,“扶”是轻唇。(3)古读。如《说文解字》“娓,顺也,读若“媚”,“娓”是轻唇,“媚”是重唇。(4)声训。如《释名》:法,逼也。“法”为轻唇,“逼”为重唇。(5)古反切。主要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如《经典释文》逢,薄红反。“逢”为轻唇,“薄”为重唇。《广韵》覆,匹北切。“覆”为轻唇,“匹”为重唇。但这些材料只能证明上古轻重唇不分。钱氏也引用了一些对音和方音材料,如佛经“南无”读如“曩谟”,“无”,江西、湖南方音读如“冒”等。这些材料可以证明古无轻唇音。现代学者又补充了许多方言和译音、对音材料,进一步证明钱大昕的结论是正确的。方言材料如:现代闽方言就没有轻唇音[f],往往还保留了重唇的读法,如“房”,厦门读为[pη]或[paη],福州读为[puη]等。译音、对音材料如:梵文buddha,古代译音浮屠,“浮”字对译bu,说明“浮”在古代不读轻唇[f-],而读重唇[b-]。今朝鲜语中的汉字读音也有些保留了古代重唇读法,如“风”读[p‘uη],“方”读[paη]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