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汉“谐声说”(语言)

高本汉“谐声说”(语言):

瑞典高本汉《汉语和汉日分析字典》(1923年)所提关于谐声通转的条例。都是关于声母方面的,共十条:(1)舌部的破裂音端透定自由交替;(2)齿部的破裂摩擦音精清从同摩擦音心邪自由交替;(3)卷舌的破裂摩擦音照穿床二等同摩擦音审二等自由交替;(4)腭部的破裂音知彻澄自由交替;(5)端透定同精清从心邪不自由交替,例外较少;(6)精清从心邪同照穿床审二等自由交替;(7)腭部的破裂摩擦音照穿床三等同摩擦音禅自由交替;(8)审同照穿床禅三等例不交替;(9)精清从心邪同照穿床审二等两方面都同照穿床审三等不交替;⑽端透定不但同知彻澄自由交替,同照穿床禅三等也是如此,可是不同审三通转。高氏所发现的这些谐声条例,有得有失,其后的多数上古音研究者对此说都有所批评。

为您推荐

八病(语言)

八病(语言):南朝梁沈约所创术语。指作诗切忌的八种声病。一日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声调),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如“今日艮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欢”皆平声,“日乐”皆入声。二曰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如“西北有..

古“同声必同部”说(语言)

古“同声必同部”说(语言):清代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所提关于汉字谐声系统音韵关系的一种学说。段氏以前就有人注意到谐声偏旁和古韵部的关系,如宋代徐蒇。但明确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则是段玉裁。段氏在“古谐声说”一..

卷舌音声母后i介音的消失(语言)

卷舌音声母后i介音的消失(语言):近代汉语音变现象之一。可能发生于清初。卷舌声母[]、[‘]、[]、[]至明末仍是洪细两配,如在《韵略汇通》中“枝”读入“支辞”韵,“知”读入“居鱼”韵;“梳”读入“姑苏”韵,“书”读入“居鱼”韵..

平水韵(语言)

无声字多音说(语言)

无声字多音说(语言):关于一字多音的学说。黄侃所创。所谓无声字,指指事、象形、会意字,其形体无声,由于造字者凭其当时之意识,取其意而定其声者。多音的原因共有四点:(1)文字之初起,以图写形貌,各地之人,据其形象以为文字。因..

儿化韵的出现(语言)

儿化韵的出现(语言):韵母系统演变现象之一。儿化韵出现的前提是汉语名词词尾“-儿”的发生和“儿”字读音的演变。有人认为“-儿”尾肇自汉末,有人认为至唐代方成熟;“儿”字读为[],有人认为始于南宋,有人认为始于辽代,有人定..

词韵(语言)

词韵(语言):填词所用韵。词韵比诗韵宽,唐宋“倚声填词”,用韵无严格限制,也无专供填词的韵书。现存传最早的南宋菉斐轩《词林韵释》分十九韵,入派三声,但后人多疑为元明人伪托,且为曲韵。又有明代胡文焕《文会堂词韵》、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