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辨伪(语言)

铜器辨伪(语言):

辨明铜器的真伪。铜器作伪《韩非子》已见记载,而作伪成风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清乾嘉以前,一般是据宋人着录仿铸器铭。乾嘉以后,作伪主要集中于铭文。或在伪器或无铭器中嵌入真铭,或在真器上伪造器铭与花纹,或在真器真铭基础上增刻文字,其花样之多、手段之高明,有时连行家里手也难免上当。历代着录少有不杂伪器的,若据以考史,就会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因此,辨伪问题不容忽视。辨伪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对铭文作语言文字分析。如文字受宋人摹写失真的形体影响的,篇章由拼凑不同器铭的字句或删截别的器铭文字而成的,文义不通、不合铭辞体例的(将“隹王十祀”误作“隹王乙祀”,在“伯龢父若日”下即接以“乃稽首敢对扬皇君休”)等等,都可作辨伪的依据。(2)看铭文、形制、花纹的时代是否一致,铭文与器制是否协调。如器制花纹早而铭文晚或器制花纹晚而铭文早的,将媵嫁的铭文记于钟鼎或铭功烈的铭文载于镜鉴的,以及铭文在器上的位置不合常规的等等,都可视为伪器的标志。此外,还有理化鉴别法,如用X光透视可发现修补痕迹,通过化学分析可鉴定铜锌含量是否符合商周器的比例等,都是新兴的铜器辨伪法。

为您推荐

石鼓文(语言)

石鼓文(语言):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字刻在十件鼓形石头上,每石四面环刻四言诗一首。原应有六百余字,现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石鼓上仅存三百余字,其他字均已残失。据最早的宋拓本予以拼复,亦仅得五百零一个字。石鼓于..

中山王鼎(语言)

中山王鼎(语言):中山国第五代国君所作鼎。鼎铭四百六十九字,是现存最长的战国铭文。在赞扬相邦“赒”的功绩和告诫嗣王吸取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以致国亡身死的教训时,涉及不少史籍缺载的事实。文辞美丽,句式整齐,且有..

转注形义说(语言)

转注形义说(语言):转注的解说之一。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的“主形派”认为,《说文》把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这就是“建类”,每部之首即“一首”,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由于许慎对汉字部首的分合不很科学,同部首字也..

瓦当文(语言)

战国金文(语言)

战国金文(语言):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由于简帛书盛行,金文的书史作用减弱,“物勒工名”式铭文占主要地位。所记多为作器时、地、监造者、工师和匠人的名字,置用处所及器物的容积、重量等。字体亦多草率,且以刻款为多。长铭..

转注(语言)

转注(语言):①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的定义不够明确,字例简单,因此对转注的理解产生了数十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主要的有转注形义说、转注互训说、转注同族说三种。②..

曾侯乙编钟(语言)

曾侯乙编钟(语言):战国早期曾国君名乙者所作编钟。全套共计六十四枚,是历史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铭文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巨型青铜乐器群。据不完全统计,钟体和附件上的刻铭共二千八百多字。钟体刻铭文字精美,且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