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必松 :
江苏省泰兴市人。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同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批出国储备师资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英语。1964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1973年起,先后任该院来华留学生一系副主任、主任。1983~1989年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1987年兼任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995年退休。1997年获得美国西密执安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吕必松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奠基人。1978年,他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提出应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得到与会语言学家的支持,会后此说法写入《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这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第一次作为一个学科为学界所承认。以此为契机,吕必松为这个学科的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如,在他的推动下,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吕必松连任四届会长。该学会与北京语言学院共同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第二届讨论会期间,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吕必松被选为副会长,并创办了学会会刊《世界汉语教学》。吕必松曾先后担任该刊特邀编辑(1991~1993)、代主编(1997)、主编(1994~1996,1998~2002)。吕必松担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期间,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机构语言教学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设立了汉语考试的研究机构,研发了中国国家级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开设了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方面,撰写了大量论文,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学科的定位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理论,把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归纳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四大环节。同时,他也很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普及工作和师资培养工作,编写了相关的教材,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1996)、《华语教学讲习》(1992)等。他还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叙述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著作《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1990)。吕必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如何将“字本位”理论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创立了“组合汉语”的教学路子,先后出版了《组合汉语知识纲要》(2006)、《汉语语法新解》(2015)等著作,并按“组合汉语”的路子主编了若干种对外汉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