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文

    回鹘文 : 也称回纥文。回鹘(古代维吾尔)人使用的拼音文字。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地区。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断,回鹘文是在窣利文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目前尚无定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回鹘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凒"隔开。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
  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创制了满文。
  现存回鹘文文献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医学著作、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见图1、图2)、碑铭等。明代《高昌馆杂字》传到欧洲后,德国人J.克拉普罗特(1783~1835)进行研究,于1820年出版《回鹘语言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万伯里(1832~1913)发表《回鹘语文献与福乐智慧》。19世纪末,俄国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译并出版了《福乐智慧》全文。随着20世纪中国西北考古工作的兴起,已出土大量文献,多存于欧洲。中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经历史学家冯家昇(1904~1970)整理,于1951年影印出版。近年在新疆陆续发现新的文献(图 3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为您推荐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 20世纪30~40年代汉语方言地区性调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1910~1963)编著。194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列为专刊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

《汉语语法论》

《汉语语法论》 : 汉语语法著作,高名凯著。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57年修订,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高名凯(1911~1965),语言学家,福建平潭人。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入法国巴黎大学,改攻语言学,1940年获博士..

后起本字

后起本字 : 指在假借字基础上造的汉字。古人字少,一个字有时代表几个意义不同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用,后来在原本借用的字的基础上造出与词义相应的新字,这样的新字在文字学上称为后起本字,也就是后起的正字。..

合体字

喉音

喉音 : 指声门和会厌一带发出的辅音。狭义的"喉"只表声门,在那里发元音、浊辅音时候声带颤动,如塞音〔妱〕,擦音〔 h〕、〔抰〕等。后来范围扩大也用来指小舌、舌根音〔ⅹ〕、〔γ〕等。等韵家用来指影、晓、..

合口

合口 : 见等韵。 ..

汉藏词音比较

汉藏词音比较 : 利用汉语和藏语同源词或古借词推求语音对应,考证上古汉语语音系统,是汉语音韵学一个边缘分支学科。从汉语藏语古文献的常用词可以发现,藏语汉语很多意义相近的词读音也相近,如果承认汉藏同源,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