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 : 中国满族使用过的一种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而成。俗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字母数目和形体与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留下来的文献有《满文老档》(图1)等。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达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母的形体、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表达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并改进了拼写方法,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拼写法,具有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明显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目前保留下来的满文文献绝大部分是用改进后的文字写的,例如《异域录》、《尼山萨满》以及一系列以清文鉴命名的辞书等。另外还有一种满文篆字,是参照汉文篆书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创制的。共有32种字体,依笔划的特征命名,如缨络篆、龙书等。用这种篆字刊印过乾隆皇帝的《御制盛京赋》,(图2)但主要用于玉玺和朝廷的印章。
满文自左而右直写。有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基本笔划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两种不同方向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等。标明句读的符号有∨和塏。前者相当于逗号,后者相当于句号。字母出现在不同位置上,字形往往不同,有单用(即不和其他字母相拼)、词首、词中音节首、词中音节末、词末等几种字形。
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并编写过历史、文学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著述,翻译了《孟子》、《资治通鉴纲目》、《三国志演义》、《聊斋志异》 等大量汉籍。辛亥革命后, 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现在保存下来的满文档案数以百万件计,是研究清初社会性质、清代历史、中国对外关系以及满语满文演变情况的珍贵资料。(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