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 : 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
基本特征 ①专业性。术语是表达各个专业的特殊概念的,所以通行范围有限,使用的人较少。②科学性。术语的语义范围准确,它不仅标记一个概念,而且使其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③单义性。术语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单义性,即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有少数术语属于两个或更多专业,如汉语中"运动"这个术语,分属于政治、哲学、物理和体育 4个领域。④系统性。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加以规定。
术语往往由本民族的一般词汇(包括一些词素)构成。成为术语后,与原词的意义部分地或完全地失去了联系。 术语也可来自专名(人名、地名), 如"瓦(特)"(Watt),"喀斯特" (Carst)等等。但一般的专名不是术语,尽管它们也以单义性为基本特征。术语还常来自外来语,通过音译(如"雷达"、"坦克"、意译(如"硬件"、"软件")或半音半意译(如"拖拉机"、"加农炮")等方式借入。在一些语言中越来越多的术语来自外来语。术语和外来语的引进方式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二者之间不完全相等,有专业性,既是术语,又是外来语(或借词);无专业性,则只是外来语。
另外,术语根据其使用范围,还可以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其中纯术语专业性最强,如"等离子体";一般术语次之,如"压强";而准术语,如"塑料",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
术语的产生和移植,规范化和标准化 术语是科学文化发展的产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在自己的语言中利用各种手段创制适当的词语来标记它们,这是术语的最初来源。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术语连同它们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传播开来,各族人民通过不同方式(自造或借用)把它们移植过来,这是术语的移植过程。
科技术语一般产生于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时在不同国家探讨和出现,因而会产生许多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术语。另外,在术语的移植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少同义不同形的术语。术语的混乱,成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术语规范化问题。不少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术语委员会,专门负责整理审定各种术语。
有些学者正在倡导通过转写方式创制术语,以使术语统一和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都设有专门的术语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为了加强术语工作,1971年还成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有的地区(如经互会国家)组织了术语协调委员会,协调本地区术语方面的工作。
术语工作的现代化 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给术语工作带来了新的面貌。许多国家建立了术语数据库,并提供咨询服务。加拿大的术语数据库规模最大,存有400 万术语,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的术语中心。翻译工作者借助术语数据库的作用可以提高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促进术语的统一。
中国的术语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术语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旬子的《正名篇》是有关语言理论的著作,其中很多论点都与术语问题有关。汉唐时期的佛典翻译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术语。为了解决意译和音译问题,玄奘提出了"五不翻"原则。明代的科学著作翻译事业兴盛,中外学者合力译出不少有关天文历算、舆地测绘、农田水利和力艺之学的著作。19世纪下半叶,以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为中心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著作,引进了大量科学术语。例如,徐寿在译《化学鉴原》之前,中国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学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养气、轻气、氯气等。《化学鉴原》一书开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节创造新字的命名原则,于是出现了钠、钾、锌、钙、镁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严复在翻译新名词时, 一方面选用意译词,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不少音译词。这个时期,胡以鲁在《论译名》一文中虽然力主意译,但也提出了不妨音译的十类词。这些都表明术语的制定和规范化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到了清末,要求译名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1909年5月,学部奏派候选道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9月复奏设编订名词馆,以严复为总纂。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审定学术名词的统一机构。但没有发表什么成果。辛亥革命以后,博医学会、江苏教育会、中国科学社等单位进行了科学名词审定工作。1919年成立了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28年大学院在上海设立译名统一委员会。但是,真正集中管理全国科学术语的审定工作,可以说是由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年成立)开始的。它于1933年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共编成各种术语约50种,其中已出版的近20种。1949年后,术语工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5月, 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五大组。1956年文化教育委员会撤销,国务院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交给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中间曾改为"中国科学院翻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文化大革命" 期间术语审定工作完全中断。 1978年,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筹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几年来,成立了 6个分科委员会,召开了一系列名词审定会和讨论会。1985年 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为钱三强,委员约70人。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涉及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订全国自然科学名词统一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术语的统一名称,并予以公布施行。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共出版 160多种术语集,最早的几种是《中外病名对照录》(1909)、《英汉汉英军语词汇》(1911)、《英汉商业用语手册》(1913)、《华、德、英、法铁路词典》(1916)、《船学名词表》(19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1983年上半年,共出版760多种(其中大陆出版的约占660种)。
目前,多语种的术语出版物和带解释的术语词典日益增多,专业性的缩略语词典的出版也受到重视,如《英汉电子技术略语与缩语词典》(1981)、《英汉计算机缩略语词汇》(1982)。为了使术语工作现代化,不少单位正在建立术语数据库。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