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 全名《適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见彩图)。西汉扬雄撰,今存13卷,见东晋郭璞《方言注》(涵芬楼四部丛刊本)。 《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及《方言》,所以后代便有人对《方言》的作者发生怀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经"反覆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姑从旧本,仍题雄名"。现代学者王国维、罗常培等主张《方言》为扬雄所撰。根据扬雄《答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利用各方人士来京的机会进行调查,用了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方言》刻本北宋有国子监本,南宋有蜀本、闽本和赣本,现存宋本是南宋庆元六年(1200)浔阳(今江西九江)太守李孟传的刻本。《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例如第1卷第1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
《方言注》,这是《方言》的第一个注本,13卷,东晋郭璞撰(涵芬楼四部丛刊本)。郭璞继承和发扬了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传统,在为《方言》作注时,采用晋代活的语言来和扬雄所记汉代方言相比较。从《方言注》中可以看出某些词语古今的意义已发生变化。例如卷一:"虔、刘、惨、,杀也。"注:"今关西呼打为。"卷六:"擘,楚谓之纫。"注:"今亦以线贯针为纫,音刃。"《方言注》还指明?承┓窖源室谰稍谀车乇4妫蛞丫谀车叵ё谒Ρ4妗@缇硪唬?"娥、,好也。......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注:"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莫交反。""虔、儇,慧也。......,楚或谓之。"注:"他和反,亦今通语。"扬雄《方言》的原本虽无可查考,但因有郭注本而得以长期保存下来。现在能见到的宋以后的几种《方言》刻本,都是郭注本。《方言注·序》和扬雄跟刘歆间往来的书信都说《方言》共有15篇,但今本《方言注》仅存13卷,这大概是六朝时期的变动。至于字数,应劭《风俗通义·序》说9000字,清代戴震统计,《方言注》正文则有1.9万余字,其间变化,因时代推移,已无从查考。
《方言疏证》,清代为扬雄《方言》正伪补漏,逐条疏证的第一个校本。13卷,戴震撰(四库全书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扬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来有多种,经流传写刻,难免有些错漏。戴震以《永乐大典》本跟明本校勘,并进一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注》的文字来和《永乐大典》本互相参订,共改正讹字 281个,补脱字27个,删衍字17个。辨析疑义,取证确凿。例如卷五:"甑 ,自关而东谓之甗,或谓之儐",注:"梁州呼。"文中"梁州"为"凉州"之讹,戴氏加以改正。又如卷十三:"冢,......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言不封也。""言不封也"下面有脱字,戴氏从《永乐大典》本补注"墓犹慕也"4个字。卷六:"怠,陁,坏也。"注:" 谓坏落也, 音虫豸,未晓。"戴氏认为"未晓"二字是阅读者所记,为衍文,故删。《方言疏证》还有疏漏和可以商榷之处。例如卷五:"薄,......自关而西谓之薄。" 戴氏下脱"南楚谓之蓬薄"六字。卷十二:"莳、殖,立也。"戴氏误改"殖"为"植"。清代王念孙撰《方言疏证补》(高邮王氏遗书本),有不少见解可以补戴氏的不足。
《方言笺疏》,清代为扬雄《方言》作注的著作。钱绎撰。卷首有咸丰建元辛亥(1851)自序。《方言笺疏》主要参考戴震的《方言疏证》和卢文弨(1717~1795)的《重校方言》这两种本,又用玄应《一切经音义》参校一遍。共 13卷 20余万字,旁征博引,资料丰富。如卷一第一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笺疏》引书有《广雅》、 《荀子》、《白虎通义》、《吕氏春秋》、《礼记》、《左传》、《逸周书》、《孟子》、《庄子》、《诗经》、《楚辞》、《史记》、《释名》 、《说文》、《广韵》等 20多种。钱氏不理解《方言》一书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主旨,只是从史传、诸子、类书以及古佚残篇中搜集材料,加以考证,所以用力虽勤但创见较少。《方言笺疏》在清代有3种传本:一为广雅书局本,一为徐氏《积学斋丛书》本,都有脱文,一为光绪十六年仁和王文韶红蝠山房校刊本,相传以后者最为完备。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红蝠山房刊本影印发行。
周祖谟校、吴晓铃编:《方言校笺及通检》,科学出版社,北京,1956。
周因梦:《扬雄和他的〈方言〉》,载《中国语文》,1956,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