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王献之鹅群帖(书法)

临王献之鹅群帖(书法):

【简介】:

淸·王铎书于崇祯十三年(1640)。绫本。183.5×51.7cm。刊于《书道全集》(二十一)。

【赏析】:

沙孟海先生曾十分风趣地说过: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以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此幅法书就可以让我们来看一看王铎是怎么“吃”着王献之法帖的。《鹅群帖》墨迹本,此迹虽云大令,却全是米法,或疑米芾临本。王铎临此帖将原来八行布置爲三行半,变横爲纵。王铎的笔法与献之书也有别,较之献之的帖笔触粗,转折多,长笔画少。如“再拜”两字,“拜”字原帖是特长一笔作结束,王铎易直爲曲,泯去特长笔画。又如原帖“比复常”中,“复”与“常”均有特长笔画出现,王铎临时亦变直爲曲,颇有趣味。原帖“法舍”两字,“法”下有一特长之游丝牵连着“舍”字,而“舍”字右边一撇特长。王铎临写时一是缩短游丝长度且笔触增粗,二是“舍”字右撇向内弯曲。又王铎临写时与原帖结体也多有不一的地方,上面已说到的“再拜”两字即是。如此说来,用笔不一,结体不一,布白不一,又何谓“吃着二王法帖”

原来,他不是去追求一种诸如笔触的粗细轻重,结体的面目,布白的格局,这些临得再像,只得形似,王铎以其对于二王法帖的深邃的体悟,以自己的天分和功力去求得神似,去求得蕴含在帖的内部与深处的精神。

王铎在汲取着大令法帖中每一个字的势。“等”字的面目虽与大令不司,但其势是太传其神了。“等”字是上半作左低右高处的倾仄而下半则用力矫正。不仅如此,它与“之”字的上应,与“再”字的下呼,一如原帖。又如“法舍”两字,面目与原帖大异,却一如大令映带而生。“上下”两字,虽笔触粗细不类原帖,却一如大令上下俯仰。

王铎在汲取着大令法帖中的整幅的韵、美。每个字有其自己的形势,然而上下牵联,左右映带,整幅作品是一有机生命,透露着美感,显示着韵趣。有云:“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淸泉龙跃,条忽突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涛簸岳。”(《书后品》)这幅法书也确有着大令逸气的弥漫,给人以一种莫知所自的变幻,一种蹴海移山、翻涛簸岳的壮美之感。

为您推荐

临唐太宗帖轴(书法)

临唐太宗帖轴(书法):【简介】: 淸·王铎书。绢本。草书。凡四行,共六十八字,252×50cm。辽宁省博物馆藏。刊于《中国书法》(1986年第一期)。【赏析】: 王铎所临唐太宗帖轴。整体结构,行草互参,上承下接笔势连绵,提按转折,顿则..

丽人行冰上诗轴(书法)

丽人行冰上诗轴(书法):【简介】: 淸·周亮工书。纸本。行书。七言诗一首。凡四行,共六十八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赏析】: 该篇在结体上趋于含蓄茂密,严谨中有擒纵。在疏密关係上,有大处疏小处密,或上密下疏,促长伸..

秋逕诗轴(书法)

秋逕诗轴(书法):【简介】: 淸·傅山书于康熙九年(1670)。草书。凡四行,共五十九字,每行字数不一。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一)。 【赏析】: 傅山书法寝馈于颜眞卿争座位帖,而能自出机杼。此帧行草迹似狂草,点线纡环盘曲,用..

忆游中条语轴(书法)

临张芝帖轴(书法)

临张芝帖轴(书法):【简介】: 淸·王铎书于丁亥年(1647)。时年五十六岁。纸本。草书。凡三行,共四十七字。44×161cm。刊于《中国书法》一九八六年第一期。【赏析】: 王铎临此帖时已五十六岁,可谓人书俱老,故能自出胸臆,在撷..

丹枫阁记(书法)

丹枫阁记(书法):【简介】: 淸·傅山书于五十三岁。行草书。纸本。刊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法书选集》(二)。【赏析】: 由此幅书法可以看到傅山书法的三个侧面:以恣肆汪洋的大草爲第一类,以高古硬朗爲第二类,以淸逸疏朗爲第..

杜甫綦毋潜等诗卷(书法)

杜甫綦毋潜等诗卷(书法):【简介】: 淸·王铎五十六岁(1647)书。纸本。草书。杜甫五言诗十首。凡九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四百六十四字。30.2×698.5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集评】: 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