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宋·黄庭坚书于元符三年(1100)。时年五十六岁。纸本。楷书。24.5×1000.5cm。《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滙考》着录。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
【赏析】:
黄庭坚五十六岁时,流寓四川南部山高水险的戎州已三年,这段放逐生活,在《戎州帖》中有所透露:“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靑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养正置酒弄方阁,荷衣未尽,莲实可登,投壶弈棋,烧烛夜归。”人们很难从中窥见黄庭坚遭到朝廷贬斥后流落深山僻鄕的哀怨和惆怅,也没有借酒浇愁的放浪。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轻松閑适的生活情趣盎然纸上,可能精于禅悟的他已经超然于尘网的羁縻。但是,黄庭坚根性植于俗界,难言或未言的孤寂仍然可以隐约地使人感知。
以閑适的态度作书,表露到书迹中的,当然是用笔的爽利顺畅,结字的习常惯性的些许偏离和一种轻松自然的情态和节奏。与他次年所书《伏波神祠诗卷》的笔致比较起来,这幅书作则显得过于圆润,与他在行书中收缩中宫,转折处折锋换笔,修长的笔画—特别是长横往往强调线条端点、中段调整用笔而显出运笔变化等习惯性特徵不太吻合。因而,此卷书法线条平铺直过的中实形成的圆润,迹近于平滑,联繫到“未”、“尽”、“实”、“归”等字结体的失态或拙劣,甚至撩起人们的疑窦:此卷书迹是否眞正出之于黄庭坚的笔下。
黄庭坚传世的书作很少有轻松之笔,作爲北宋书坛的一大宗师,如果将他划入“尙意”的流派中,与苏轼比较起来,两人的创作态度判若异途:苏轼纯任天眞的信笔倾向更多地残留着魏晋人作书的传统印记;黄庭坚则是刻意建树,着力“创”出自己的书法面目以别于流俗,这与他在文学方面经营诗眼、力避习用语的倾向十分合辙,故尔,黄庭坚的艺术创作思想及其彻底性似乎更有一种超前的意味。
黄庭坚楷书中宫紧密,长笔作辐射状,如长剑戈,形成一派严谨豪放、雄健老成的独特风格,在宋四家中个性最爲特出。其长划与撇捺中常常出现的战笔,往往显出某些“习气”和造作之意。然此卷不但字体之大在黄的墨迹中少见,且无战笔习气(仅“置”、“尽”、“壶”、“弈”数字的长划略有其意,但不明显)。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如此劲秀相兼,别具韵味的作品,也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