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隋开皇六年(586)立。在河北正定龙兴寺,故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正书。碑阳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五列,列三十行;右侧无字;左侧三列:上列六行,中列八行,下列二行。额正书“恒州刺史鄂国公爲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金石萃编》载:“高7.1尺,宽3.65尺”。明搨本末行“九门张公礼”等字未泐。淸王昶《金石萃编》、日本《书道全集》着录。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评】:
淸包世臣《艺舟双楫》:“《李仲旋》、《敬显儁》别成一种,与右军致相近,在永师《千文》之右,或出衞瓘而无可证验。隋《龙藏寺》庶几绍法,逊其淡远之神,而体势更纯一。”又:“《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淸杨守敬《平碑记》:“国朝包愼伯尤极重此碑,定爲智永书。余按永师名贵谨严,此则瘦劲宽博,故自不同,不第无确证也。细玩此碑,平正冲和处似永兴,婉丽遒媚处似河南,亦无信本险峭之态。”淸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其书方整有致,爲唐初诸人先锋。”淸刘熙载《艺槪》:“隋《龙藏寺碑》,欧阳公以爲‘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后人或谓出东魏《李仲旋》、《敬显儁》二碑,盖犹此意,惜书人不可考耳。”康有爲《广艺舟双楫》:“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龙藏》统合分隷,并《吊比干文》、《郑文公》、《敬使君》、《刘懿》、《李仲璇》诸派,荟萃爲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爲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惟有此耳。中唐以后,斯派渐泯,后世遂无嗣音者,此则颜、柳丑恶之风败之欤!观此碑眞足当古今之变者矣。”又:“《凝禅寺》则以峻整畅元风,《龙藏》集成,如靑琐连钱,生香异色,永兴传之,高步风尘矣。唐初小碑最多此种,若《张兴》、《王留》、《韦利涉》、《马君起浮图》并其緖续,流播人间。”又:“《龙藏寺》安简浑穆,亦有洞达之意。”又:“《龙藏寺》如金花遍地,细碎玲珑。”列爲“精品上”。
【赏析】:
被称爲“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对于楷书,尤其是初唐楷书的继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碑用笔瘦劲沉着,深挚冲和,结体平正秀雅,婉丽淸疏。综而观之,可谓熔秀雅古拙宽博幽深于一炉,爲楷书之神品。碑中起笔收笔处见方稜,可能是刻石所造成的效果,细味其着笔之处,则外方内圆,尤以转折处最爲明显。魏晋以还正书碑刻,多有此种状况,如郑道昭书云峰山刻石之外圆内方,《始平公造像》之外方内圆,等等。因石工操刀直下,起笔方稜,是常见的。
唐初楷法大行于世,其始有欧、虞、褚、薛诸公。其实他们都从六朝碑中蜕出,尤其和隋朝名碑有着一脉相承的关係。杨守敬说:“细玩此碑,平正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虞书外见筋骨,内含刚健,结字却沉稳平和,正是《龙藏碑》之精神;褚遂良书婉丽华美,瘦骨坚筋,极似《龙藏寺碑》之气质仪态;至如欧阳询之瘦硬刻削,点画精妙,实在也是出自隋碑。不过比之于《龙藏寺碑》更见险峻峭刻。淸人阮元说:“褚遂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南北书派论》)这正是前人所谓“开唐楷之先声”的说明。
《龙藏寺》爲隋代第一名碑。上承六朝碑石之余意,下开唐楷之先声。爲分隷向楷书过渡的一种书体,具有独特的姿态风神。旣爲尊碑者所推重,亦爲崇唐楷者所喜爱。
此碑用笔方圆结合,刻工精细,即使点如粟米,亦能见其筋骨,可谓书刻双绝。在使锋上,荟萃南北朝的笔法,又时出汉隷的笔势,如“者”、“六”、“方”、“河”、“是”、“事”、“兼”等字的横画。
从结构看,峻整宽博。每字的势态都値得玩味。整碑气脉相贯,风格统一,无一处懈怠。从神韵看,端庄浑穆,雄劲峻爽。在隷楷演变中独具风采。
康有爲在《广艺舟双楫》中多次谈到隋碑“得洞达之意”,并说《龙藏寺》“亦有洞达之意。”何谓“洞达”?刘熙载《艺槪》说:“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爲洞,边透爲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这一看法亦适用于《龙藏寺》。但“洞达”二字,还可从“洞古达今”去解释。正好可以用来说明《龙藏寺》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康氏所谓“洞达”,似仅指洞达古意,并认爲“隋碑渐失古意”。《龙藏寺》属于“隋书之近唐而古意未尽漓者”,爲“一线之延”。从康氏之取隋,已可见其意在卑唐。卑唐是错误的。只有正确地评价唐楷,才能更淸楚地认识《龙藏寺》的艺术价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