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秦望山法华寺碑》。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立。李邕撰并书。旧在浙江绍兴秦望山法华寺,久佚。仅淸何绍基旧藏宋搨孤本传世,一九八〇年归上海博物馆。有翻刻本。上海有正书局曾合何绍基藏宋搨本与何氏翻刻本爲一册影印出版。
【集评】:
明杨士奇《东里续集》:“温润淸丽”。淸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至《李思训碑》、《任令则碑》之蕩轶,《端州石室记》之敦朴,《麓山寺碑》之遒劲,《李秀碑》之肃穆,《卢正道碑》之精丽,《灵岩寺碑》之静逸,《龙兴寺额》四大字之雄厚,旣各造其妙,而纯任天机、浑脱充沛则以《法华寺碑》爲最胜。
【赏析】:
李邕是唐代学王羲之而能自立门户的大书家。《宣和书谱》称“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着。初学右军行法,旣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北海的新意恐怕就是在王羲之之外又融入了碑意,使王字变得浑厚敦朴,自成一家,故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称。然而,北海厚而灵动,肥而更捷,并无肥滞之病。
《法华寺碑》就是李邕肥厚的代表作,此碑笔画虽肥而骨力内含,结体欹侧,左低右高,奇趣横生,但奇而能稳,这与他的字始终保持中竪的直立及重心偏低有关。
元代的赵孟頫似乎从《法华寺碑》中得到许多养分,这一点可以在赵书的碑版中得到证实。
要寻找行书中艺术风格相同的书法家,有谁能将淸秀婉丽的赵孟頫和雄健超拔的李邕联繫起来呢?尽管二人都曾师法过“二王”。但是,有意思的是赵孟頫晚年偏偏学过李北海。而李邕的这通《法华寺碑》,也确实啓发了赵孟頫。
和李邕存世碑刻中影响最大的《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比较起来,这通碑显然在用笔、结体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前两通碑用笔迅疾强健,放达恣肆,结体则夸大二王左低右高、横画上斜的取势特点,不拘常规,专以险侧取势,毫无娇媚的姿态,给人一种锐不可当的力感。这通碑笔力沉着紥实,使转婉畅,笔法华艳腴润,结体匀称优雅,借让巧妙而不落纤巧,内藏筋骨,流美于外,宛如一渠淸流,轻蕩微波,缓缓而去,给人一种柔润淸新的气息和韵味。
若要探讨其渊源,这通碑和王羲之遒媚劲健的《姨母帖》、《丧乱帖》、《奉橘帖》实爲同一面目。而赵孟頫柔润淸新的《洛神赋》,可说是这通碑书之流。
値得玩味的是,李邕的这通碑并不是代表他不同时期的书风。因爲这通碑并非写于李邕取法“二王”的早年时期,而恰好写于《麓山寺碑》和《李思训碑》二者的中间。同是一个刚强、正直的李北海,在同一段时间裏,旣创造出雄强精悍的书风,又运用了华艳腴润的笔法。可以说,后者是他对传统的成功继承,前者则是他艺术创造活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