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东武侯王基碑》。三国魏景元二年(261)四月立。淸乾隆初年于河南洛阳北安驾沟村出土。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此碑只刻完上截。初出土时,上截字完好无损。下截未刻之字朱书宛然可识,久而渐灭。故墨搨只上截。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四尺五寸,广四尺”,隷书。十九行,前三行,行二十二字;后十六行,行二十一字。末行后有光緖八年(1882)杜梦麟跋。上海有正书局有影印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二)收入初搨本。
【集评】:
徐树钧《宝鸭斋题跋》:“笔意颇类《范式碑》,然究不若《曹眞碑》字坚卓纵横尤爲可宝也。”
【赏析】:
字体工稳,点划遒劲圆润,但是用笔多入楷法,撇端尖而出锋,点有阴阳变化,捺笔亦多出锋,大反鈎中间亦有出锋之笔。如“元”、“光”字之例。隷风不古,开唐隷之先。这件刻作,字态洒脱,旣有不谙隷法的一面,亦有不屑于古板之处,只是点划仍欠锤炼,略显得轻佻。用意固可随便而不应失之分寸,如挑鈎未能沉住,有满身芒刺之感。这也许因刻工不认眞,以致于刀角率露无蓄;若反过来欣赏这种大咧咧的敲击运刀,其草率的意趣,可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汉代简牍等书法联系起来体味,虽然这是“草刀”,那是“草笔”,而笔与刀及其在纸与石上的操纵性情是一脉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