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年月泐。据淸桂馥考爲西晋泰始八年(272)十二月立。淸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凤彝于山东新泰新甫山下访得。后移县学。今在山东泰安岱庙。隷书。二十行,行三十七字。245×95cm。额隷书三行十一字:“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碑发现前无着录。初搨本第十二行“册余载”之“册”字未泐。《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二)收入初搨本。
【集评】:
淸包世臣评其书:“《孙夫人碑》是《孔羡》法嗣,用笔沉着不减,而体稍疏隽。”“西晋分书有《太公望》、《任城太守孙夫人》二碑,虽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顿宕,资致天成。”刘熙载《艺槪》:“晋隷爲宋、齐所难继,而《孙夫人碑》及《吕望表》尤爲晋隷之最。论者以其峻整超逸,分比梁、锺,非过也。”
【赏析】:
字形方正,用方笔。结体稳健,笔势凌厉。隷中兼有楷书,意醇而面貌不古
不知是书者还是刻者的原因,魏晋间的隷书碑刻,多将撇书的收笔处收拾成平齐如斩的形状,而对一些点的处理则多出锋带尖,看上去总觉得不那么和谐。这件刻作裏也存在这一问题。也许隷书的波笔给他们的印象太强烈了,一叶障目,因而在书写时就顾此失彼,对汉隷点划形态和整体构成缺乏周到的把握和随机应变能力。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我以爲是当时渐近定型的楷书笔法在暗地作用,这是书体交变时期经常出现的一种不和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