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晋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东晋大亨四年(405)四月。淸乾隆四十三年(1778)云南曲靖城南七十里的杨旗田发现,后移魁星阁前。现在曲靖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与《爨龙颜碑》并称《二爨》。爲云南碑之瑰宝。碑高183cm,宽68cm。正书。十三行,行三十字,下列题名十三行,行四字。额正书五行共十五字:“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近年来上海书店、北京文物出版社均出有影印本《爨宝子碑》。台湾大衆书局出有影印本《东晋爨宝子碑》。《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收入初搨本。
【集评】:
淸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碑书朴拙,古气盎然……。”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隷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
【赏析】:
《爨宝子碑》文字简古,颇有六朝风味,其书法上承汉分,下开唐法,在隷楷之间,用笔、结体与其后的《中岳嵩高灵庙碑》极其相似,结构奇巧,形象古拙,笔法严谨,含蓄凝炼,外柔内刚,气体高古,是由隷变楷阶段的风格独具的典型书体。
碑刻,意在流传百世,内容庄重严肃,书法亦是郑重其事,一丝不苟。此碑虽然体势多变,奇姿百出,然而也未违背这个原则。所不同的是,它旣具有明显的楷书风範,又在很大程度上含蕴着隷书的韵味,表现在运笔上,时爲楷法,时爲隷法,灵活多变、姿致散逸,意趣盎然。更明显的是,几乎所有的字的横画末端都保留着隷书向右上方波挑的笔势,以及隷书笔笔断而另起的笔法,这就明显地不同于后世的楷书了,而这正造成此碑书法独特的面貌和风神。
不同的笔势、笔意、结体,孕育出不同的形象和神采来,不同的情调、意趣处理酿成不同的气象和意境,此碑的突出特点尤其在形神塑造、结构安排方面,可谓变化无穷,丰富多彩。有些字的结构严整而肃穆,有些字舒放宽和,有的相其形而长置,有的就其势而扁构,有些字的结法别具只眼。因错落而见情。値得注意的是,尽管作品中对大小轻重之着想,疏密虚实、聚散促展、参差错落之安排极尽变化,但却是令人感到非常地自然,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千变万化、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直有盛唐狂草之致。这在楷书领域来说,确是不易达到的境界。由此似可见狂草大家张旭、怀素作品的渊源所本。而传颜眞卿《裴将军诗》的巨大变化,亦或由此作中探得消息。(郭子緖)此碑全称爲《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并称“二爨”,是书法史上的一朶奇葩。东晋沿魏制,实行碑禁,故碑刻绝少。且书风向爲二王书法所统治,向称“南派”。此碑却完全同北魏书风相类。大约因其地处边远,少受江左风流的影响,而保持了古朴的书风。
此碑峻利方劲,气魄雄强,凝重粗犷,结字用笔稚拙奇巧,每出人意外。可说是奇姿百出、变化万千,不可端睨。书体与《灵庙碑》、《鞠彦云碑》相类。俱在楷隷之间。而此碑独特雄强奇巧,朴厚古茂。
大抵任何一种新的书体都有自己的幼年期和成熟期。前后两种书体有一个逐步相互融滙,相互渗透的渐变过程。《爨宝子碑》正是由隷书向楷书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或者说是楷书幼年期的作品,其时楷书尙无成熟的法度,大量藉用隷书笔法,所以写得稚拙古朴、隷意极浓,有很浓烈的意趣和勃勃的生气,令人心醉,较之成熟方正的楷书,更有情趣,也更便于书家任情恣性,畅抒情怀。故此碑一经发现便名重天下,对于淸代以后的书坛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