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北魏正始二年(505)书。纸本。行书。六行,行字不等。纵26.4cm。日本《书道全集》着录。
【赏析】:
北朝书法上承汉魏,下啓隋唐,具有明显的蜕变痕迹。从隷书到楷书的转变,我们已从大量的北碑中看得淸淸楚楚;而章书到今草(包括行草)的转变,我们则可在当时人们随意书写的便条、草稿及经卷上窥见眞面目。
根据字迹书写的工草程度,我们可将本经卷书法分爲三种体势:眞书、行草和行书。
标题八字,从用笔到结体都是规範的楷书。它不同于当时衆多的半隷半楷的碑书,已完全脱尽了隷意,是唐代楷书的前奏。如果我们将其与颜眞卿的《多宝塔碑》,特别是徐浩的《不空和尙碑》比照,他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隙的关就会昭然若揭。
从第二行“正始二年”开始一直到末行“比丘僧照写”止,是较爲潦草的行书,我们称之爲行草。与汉简上的草书(如《甲渠侯粟君所责寇恩事》册)相比,它已将章草味减弱了许多。但与唐人草稿(如《杨大智租田契》)相比,它又没有唐人草书那种纯今草味,这首先是它那横向伸展,纵向挤扁的体态与汉简如出一辙;另外,大量的环状用笔和夸张的横画以及捺画的隷意也是章草的余韵。
最后“张媛经”三字行书落款,将先前放达的笔触收敛起来,施之浓墨,线条丰腴,其风韵可与传世的王珣《伯远帖》、王羲之《万岁通天帖》等东晋名帖媲美。南北朝书法的一致性亦可由此窥见一斑。
本经卷的作者是一位民间僧人,书写的主要目的是实用而非审美。全文除标题和署名外,书写上只求一个“快”字(当然快写时还应使内容易识,故字迹行中带草)。可以说,它完全是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充满着一种率意,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天眞烂漫、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而这也正是佛氏终身追求的最高坟界,不知那位抄经僧人察觉到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