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湖北张家山出土。爲兵家着作。隷书。30—33×约06cm。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藏。刊于《书法》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赏析】:
汉初,楚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书法中有很大的市场,张家山汉简《阖庐》(一)即是楚人的作品,其中“也”、“大”等字以及一些偏旁、转折处的写法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由于秦始皇的书同文字和汉承秦制、以秦书八体敎授学童、考课官吏的法律制度之普及执行,小篆字体做爲标凖的正体通行于社会上下,隷书字体做爲辅助性的日常用字也取得了与小篆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它们都是官方规定的秦文字,六国遗民必须遵守。可是,以往的书写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乾凈,这样就出现了西汉早期古隷书法中反映六国人书写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作品,近年在湘、鄂、鲁、皖等省出土的早期简帛书古隷即是。当然,不同风格的交滙撷取、渐次归一的情况也是十分淸楚的。
《阖庐》(一)最先送入人们眼帘的,是它那浑厚凝重的整体气韵,和楚人书法的潇洒空灵已经有所不同。儘管如此,书者还是在很多具体的写法中展示出楚国遗风。例如,“日”、“田”一类的字形偏旁均以先左下、后右上的回环交互来结构字廓;横画多用重按疾出式的弧曲线条来表现圆润、犀利和洒脱,与楚简帛书的风格颇相类似;长垂和左右飘拂拖曳的笔画无论长短轻重,都是楚国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不见这种形式。物极必返,矫往过正,隷变在解散篆法的过程中选择了与篆书体美学特徵很不相同的立足点,《阖庐》古隷可以对此做出很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