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 :
东海承县(今山东枣庄旧峄)人。父辈世为农,至匡衡而好学,因家贫,雇于他人以供资用,尤精力过人。《汉书·翼奉传》载匡衡与萧望之等同学《齐诗》于后仓。
匡衡射策得甲科,但因不应令而为太长掌故,补平原文学。汉元帝即位,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作《上疏言政治得失》,认为国之不治在风俗变,宜以礼让为国,君正臣则而民顺。汉元帝迁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历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前36),为丞相,封乐安侯。汉元帝几欲废太子,匡衡作《上疏言治乱安危》,喻谏“正家而天下定”。
汉成帝即位,匡衡作《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劝诫汉成帝“留神动静之节,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又上书奏石显等旧恶,被司隶校尉王尊劾奏其只言石显之罪恶,不自陈于汉元帝时之不作为之罪,匡衡惭惧,上书乞骸骨,得到汉成帝宽恕,留任视事。又作《奏徙南北郊》《上言罢郊坛伪饰》《罢雍鄜、密、上、下畤》《上言罢所不应礼祠》,在议罢淫祀中发挥重大作用。后因其子匡昌事,又有司奏匡衡专地盗土,建始三年(前30)十二月免相为庶人,终于家。
史载匡衡有子二人。子匡昌为越骑校尉,子匡咸明经,历位九卿,家世多为博士。匡衡最善《诗经》,其学本《齐诗》,诸儒谓其讲学令人喜而解颐。学生有师丹等,官至大司空。
今存所上书皆体现其《诗》学风貌,《秦汉文钞》引真西山评:“衡之奏对,在汉儒中论议最为近理,可为仲舒之亚。”《汉书·韦贤传》有《祷复修高祖孝文孝武庙》,作于初为丞相时。在议罢淫祀过程中,匡衡还对汉王朝郊祀乐诗《郊祀歌》进行了修改,将第七章《惟泰元》中的“鸾路龙鳞”改作“涓选休成”,将第八章《天地》中的“黼绣周张”改作“肃若旧典”。